給烏龜穿上一件只有一個雞蛋重的“盔甲”,?它就可以按照指令爬行,準確到達目的地。聽起來如科幻電影里的畫面,在鄭州大學5名同學的努力下變成了現實。3月7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的2019全球創新教育大會暨第十二屆iCAN原創中國精英賽上,由鄭州大學選送的“動物行為控制技術”項目從35支代表隊中脫穎而出,斬獲特等獎。據悉,這是該校參加此項比賽九年以來第四次獲得特等獎。今年6月,團隊將代表中國國家隊參加在德國柏林舉行的世界傳感器大會,展示中國大學生的創新實力與風采。
創意十足,填補動物研究領域空白
據悉,利用光電技術干預動物行為的創意,是該校機械工程學院王凱甬、裴雷,生命科學學院倪新程、商學院趙詩倩、外語學院賈彤彤5名同學共同創意、合作完成的。
他們介紹,實現烏龜行為控制的“法寶”是一個長寬約為10厘米,高約為5厘米的弧形“龜盔”。為了使巴西龜行動便捷,王凱甬和隊員們運用3D打印技術,制作了一個類似龜殼狀的、可以伸縮的黑色外殼作為產品主體。在實驗過程中,隊員們發現,巴西龜對特定波長的光和特定頻率的聲音刺激反應明顯,比如在黑色遮擋物前則會反方向逃離,于是他們在外殼缺口處裝上紫外發生裝置、紫外線接收設備和WIFI攝像頭。黑色外殼頂部的電池電線則是該產品的“核心樞紐站”。在啟用該設備前,只需將龜殼上方裝上固定裝置便可將“龜盔”與龜殼完美契合。動動遙控器,就可以讓烏龜乖乖“聽話”。
“這套設備成本不高,操作簡單,對動物也沒有危害,很有創新性,填補了動物研究領域的空白。”比賽現場,團隊成員與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龍·切哈諾沃博士、IEEE全球總主席福田敏男院士、北京大學程和平院士等大牛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程和平院士稱贊道。
反復試驗改進,參加比賽的是第三代設備
“之前我在寢室逗烏龜時,發現烏龜對光有較強的應激性,我覺得非常有意思,就默默記下了。”隊長王凱甬說,他平時特別喜歡鉆研機器人,但是仿生機器人造價過高,并且無法完全模擬動物的神經反射和行為活動,而動物本身具有靈活性高、機動強等諸多優勢,于是,他就把注意力轉移到了活體動物如烏龜身上。
為了得到更準確的結果,團隊成員在市場上挑選了3只最活躍的巴西龜,對它們進行了千百次光電刺激實驗,并觀察它們的反應和行動軌跡。得出結論后,團隊伙伴們想要設計一個“龜盔”,來控制巴西龜的行為。想法雖好,實現起來卻困難重重:“龜盔”外殼不夠高遮光效果就不好,外殼過重又會使烏龜爬行速度減慢,固定面積過小會導致設備左右搖晃……在張宏選老師的悉心指導下,隊員們在一次次嘗試中不斷調整,不斷改進,精益求精。
“單是3D打印制作一個外殼就需至少27小時,工期急促,實驗周期長,這對我們來說都是很大的考驗。”王凱甬介紹,第一代和第二代設備由于太重太大,內部骨架過于松動,都被淘汰了,參加比賽的設備是第三代。
將不斷改進設備性能,向市場應用推廣
在動物的“頭盔”上搭載攝像頭,它們就會成為不易被察覺的攝影機;在瀕危動物的身上安放控制設備,遠隔萬里也可以幫助它們找到逃生路徑;給烏龜、鴿子、小白鼠稍加“改造”,它們就能搖身一變,成為戰場上的“先鋒偵察兵”……
“動物行為控制技術前景喜人,我們更希望這項技術可以運用到軍事偵察、地質勘探等領域上,動物天生的諸多優勢會幫助人類在這些方面取得更大的進步。”倪新程說。
程和平院士對利用動物條件反射,來干預活體動物行為的技術很感興趣,“希望你們能再做一些深入的研究,以期在小白鼠、鴿子等其他動物身上得到應用。”倪新程說,接下來,他們打算將該設備進一步微型化、集成化,增強隱蔽性,“我們還想增加防水功能,以適應實際需要。”他們將不斷改進設備的性能,希望可以走向市場,實現進一步的應用和推廣。
鄭報融媒·鄭州晚報記者?張競昳?通訊員?袁悅?趙晨琰?吳鴻瑤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