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晚報報道截圖
本報呼和浩特專電 萬畝草場呼和塔拉草原有“青城的后花園”之稱,位于這里的內蒙古少數民族群眾文化體育運動中心,正進行著第十一屆全國民族運動會馬上項目的比賽。其中的競速比賽分為速度賽馬和走馬兩種,前者比奔跑速度,后者則比走平穩交叉步的速度。
人馬合一才能讓馬發揮出來
所謂交叉步,亦稱大走,指馬匹在行進中,呈×形交叉同步的步式。一匹訓練到爐火純青的好走馬,行進時的速度不亞于一匹普通跑馬,但乘坐者卻如乘舟坐車般不顛不簸,意氣昂揚、神態自若。走馬好比競走運動員,再急只能加快走的步頻,但絕不能跑。“馬踏飛燕”的走馬姿勢,其急速如飛的情景躍然眼前。
本屆民族運動會走馬比賽設有1000米、2000米、3000米、5000米4個小項,有短距離也有長距離。“根據距離不同,走的方法也不一樣。”云南隊彝族小伙余學清對記者說,“像3000米、5000米,對馬的耐力要求比較高,短距離則需要步頻更快一些。”盡管速度不一樣,但走馬一定要講究配合,人馬合一要到位才能讓馬發揮出來。
如何才能做到人馬合一呢?內蒙古隊教練好畢斯嘎拉圖說道:“主要看騎手的手法,手法的輕重所產生出的效果是不一樣的。輕了馬會跑起來,重了就會走不動,技巧性掌握好了效果就特別好。”當然,騎手掌握好技巧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須有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
“肯定要經過長時間的訓練,一下子是練不出來的,訓練時用語言和動作對馬進行信息模式化的調教,時間久了馬才會對你細微的動作有透徹的了解。”余學清說。
家馬或蒙古小馬最善走
參加走馬比賽的馬匹也是有講究的,像以純速度見長的純血馬就不適合走馬比賽,余學清向記者介紹道:“挑善于會快走那種血統的馬,一般都是能自己調教出來的本地的家馬或蒙古小馬。一開始都不會快走,平時就慢慢帶著,基本上都是三四歲后才可以穩定地快走。”
既然是比賽,就會有規則,如田徑競走賽事,就有嚴謹的競賽規則來支撐。就判定參加走馬比賽的馬匹是否“違規”這個問題,內蒙古隊領隊安志強解釋說:“國際比賽的規則都要先把馬拉停,然后再往前走,走步、變步都有嚴格的要求。與國際走馬賽事不同,根據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特點,民族運動會的走馬比賽制定了自己的標準。”
民族運動會走馬比賽的場地通常為橢圓形跑道。跑道必須平坦,土質不宜過松,無碎石、沙丘。每隔一段距離會有監察系統,根據錄像和目測相結合,來判定馬匹是否犯規。第一次60米區間范圍內犯規罰5秒,第二次罰10秒,第三次罰20秒,出現第四次犯規就取消成績。
和速度賽馬一樣,走馬比賽也是一項競技運動,需要人馬默契配合,對于騎手的駕馭技術要求很高。“這次比賽有許多高水平的騎手和馬匹,真要被警告,別說三次了,就算是一次,想拿到好名次基本不可能。”還未參加決賽的余學清表示在比賽中盡力控制好,“千萬不能四只腳都跳,一跳就犯規。”
比賽時由于馬匹眾多,聚集在一起走,一匹好走馬本身一定是有很強的自控力,它能忍著周圍有些其他馬放蹄狂奔的誘惑,從不亂自身的穩健步伐。“馬也是有性格的,怎樣控制馬做到不快不慢很有講究,這需要長期的培養和訓練。”好畢斯嘎拉圖說。
走馬的韌性和耐力都要勝過其他馬,它能保持著勻速快走很長時間和很遠距離。當騎者完全適應它的節奏并同步調適好身姿后,騎走馬真的很穩,既不會驏破臀部也不會顛得五臟六腑疼。因此在生活中,常騎馬的中老年人或婦女騎走馬比較適宜,若要走長途選走馬也比騎襲跑馬更靠得住。
鄭報全媒體記者 王文捷/文 白韜/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