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觀看視頻↑
8月1日傍晚,鄭州突然狂風大作、電閃雷鳴,暴雨傾盆而下……
鄭州國家氣候觀象臺的觀測數據顯示:這場雨是2008年以來最大的一場。
鄭州市啟動城市防汛一級預警響應,市政部門組織2000余人防汛隊伍,54座雨水泵站全部開啟抽排。
8月2日清晨,環衛部門出動車輛1600余臺,環衛工人22000余人,清理路面和淤泥,保障市民通行。
鄭州市區降水量達到大暴雨級別
受副熱帶高壓東退、高空槽東移和中低層切變線北抬的共同影響,8月1日17時至8月2日5時,鄭州出現短時強降水、雷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
鄭州的強降雨主要集中在1日17時~22時,鄭州市區、中牟、新密北部、新鄭北部大到暴雨, 13個雨量站出現100毫米以上的大暴雨。
8月1日的降雨,鄭州24小時降水量為114mm,成為全國省會級城市中的“雨強之王”(雨強即降雨強度)。
此次強降雨集中在3到4個小時里,尤其是在19時至20時,單小時降雨量超過50mm,城區最大一小時雨強達到近70mm。鄭州市單小時降水量最大的在侯寨觀測點,為74.5mm,是2010年開始實施檢測單小時雨強以來的最大值。
在氣象學上,24小時降水量超過100mm就屬于大暴雨級別,這次降水市區有多個站點出現大暴雨,出現大暴雨的站點有(毫米):鄭州市區的第十一中學124.2,商鼎路小學115.2,鄭州觀測站113.7,普惠小學112.5,侯寨106.6,十八里河106.3,東楓楊100.1。
根據鄭州國家氣候觀象臺的觀測數據顯示——
從2005年到2018年,
在24小時最大降水量記錄中,
超過100mm的有四次,
分別是2005年119.3mm,
2008年173.5mm,
2010年100.8mm,
2016年107mm。
鄭州這場大暴雨,
是2008年之后、
近11年來最大的一場。
16處斷行的橋涵(道路)已恢復通行
據城市防汛辦工作人員介紹,此次降雨范圍廣,雨強大,路面雨水徑流排放壓力巨大,降雨過程中市區周邊河道水位持高不下,因排水管網收排不及造成城區大部分道路嚴重積水,部分橋涵和道路斷行,尤其是金水區、管城區、經開區、東區地勢較低區域,經1~2個小時自然排放,大部分道路積水基本退去。
截至目前,鄭州16處斷行的橋涵(道路)已恢復通行。
暴雨造成5處塌方
暴雨還造成經開區第十一大街與經北二路口南、隴海路京廣路口東100米、桐柏路與淮河路口東北角、管城區布廠街、民主路與五彩路交叉口北側道路等5處出現不同程度的塌方。
目前,相關單位正在制定科學的搶修方案,盡快搶修完畢,恢復路面通行,提醒廣大市民出行時盡量繞行以上路段。
市政部門2000多人參與防汛
暴雨期間,鄭州市政部門安裝防護框560余個,組織防汛隊伍2000余人,近300臺(輛)機械和車輛徹夜進行排澇搶險,54座雨水泵站全部開啟抽排。
暴雨結束后,環衛部門出動機械車輛1600余臺,環衛工人22000余人,清理路面和淤泥,保障市民通行。
截至8月2日晚6時,市城管局應急處置中心共接到城市管理應急案件179件,主要包含路面塌陷、人行道板毀損、井蓋缺失移位、樹木倒伏、線桿斷裂、道路積水、變壓器電纜打火等。
應急中心全員上崗,晝夜不停,快速反應,及時處置,防止發生“二次傷害”。
全市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全部安全運行
鄭州市應急管理局于7月31日啟動應急響應工作方案, 根據任務分工,加強對分包聯系縣(市、區)的工作督導檢查。全市4個尾礦庫、50家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615座加油站全部實現安全運行。
鄭報全媒體記者 張華 谷長樂 張玉東 汪永森/文 馬健 王秀清/圖 段瑩芳/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