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已經成為共識的今天,廚余生活垃圾、養殖業動物糞便處理越來越受到重視,如何變廢為寶也是生態環保科學家們研究的重點。在河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有一位“80后”科學家楊森,十多年如一日將目光瞄準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垃圾糞便,在一只原產于美洲的“黑水虻”身上找到了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金鑰匙。
“黑水虻原產于美洲,是一種營腐食性昆蟲,第一次看到這蟲子也沒特別的感覺,隨著國家對生態的重視,黑水虻的優點越來越明顯,我看這蟲子也越來越順眼。”2007年,剛考上研究生的楊森開始接觸黑水虻,從碩士到博士,再到畢業回母校河南農業大學任教,黑水虻成了楊森科研的主攻方向。他從黑水虻“蟲-菌互作”生物轉化入手,先后在多個領域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在黑水虻資源化研究領域確立了國內領先地位。
如今,楊森的技術和設備可以實現黑水虻的全自動養殖和加工,8-10天內就可以將相應比例的餐廚垃圾、畜禽糞便、農副產品下腳料等廢棄生物質轉化為昆蟲蛋白、脂肪和生物有機肥,轉化同時沒有臭氣、廢水等排出,達到零污染零排放。使用黑水虻“蟲-菌互作”生物轉化有機固體廢棄物的機械化生產線,每處理1000噸餐廚垃圾約需成本30萬元,但可產生近60噸干燥的昆蟲高蛋白,300噸多功能生物有機肥,直接經濟效益約96.8萬元,不僅利潤可觀,還能減少傳統垃圾處理方式帶來的環境壓力。
隨著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日趨重視,楊森團隊在黑水虻系列技術的研發過程中不斷取得的新成就,成為幫助社會、政府、企業化解難題的“好藥方”,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找上門來尋求合作。近日,他研發的“有關人工繁育黑水虻并生物轉化棕櫚渣和廚余垃圾產業化應用技術”被新加坡一家公司以150萬美元的技術轉讓費“租借”使用。“生物世界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寶藏,我要做的就是努力尋找打開更多寶藏的鑰匙,讓科學技術為人們追求美好生活保駕護航。”楊森說。
鄭報全媒體記者 張競昳 通訊員 周紅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