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中午12:00,河南農業大學龍子湖校區第一食堂小廣場上,一排電飯煲齊齊整整地站在小桌上,掀開蓋子,大米飯特有的香氣撲面而來,透過氤氳的霧氣,一顆顆米粒晶瑩剔透,讓人垂涎欲滴。“免費品嘗啦,好吃不要錢!”隨著一陣陣清脆的招呼聲,該校農學院第五屆弘農文化節熱鬧啟幕。
“這個米粒圓圓的,嚼起來很筋道;這個軟糯香甜,我最喜歡!”圍在電飯煲旁邊的王姑娘接過紙盤子,迫不及待地抄起筷子,邊吃邊點評。“這些都是我們農學院自己培育的品種哦,蒸出來的大米氣味、外觀、滋味、黏度、硬度各有不同,究竟哪種最好吃,要大家入口品嘗了才知道。”河南農業大學農學院研二學生張艷艷介紹,免費試吃大米飯是學院第五屆“弘農文化節”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一共準備了5種大米,都是河南糧食作物協同創新中心水稻高產高效技術創新團隊這些年培育出的新品種。
當天,除了邀請師生品評大米飯、黑米粥、糯米湯圓之外,學院還準備了免費餐券,全院師生共進一餐飯,共享農學院培育的水稻新品種。
邊吃邊學習,活動主辦方把一些實驗室設備也搬了出來,為大家現場介紹方欣1號等學院培育的多種優質水稻產品,展示水稻從稻谷到糙米再到精米的制作過程,科普糧食加工知識。水稻和小麥是我國兩大基本口糧,有超過65%的人吃大米;水稻主要分為粳稻和秈稻,前者主要分布在北方,口感筋道,黏性大,后者主要生長于長江中下游,淀粉含量高,更適合做蛋炒飯;我省水稻種植面積將近1000萬畝,原陽水稻號稱中原第一米……吃著米飯喝著粥,同學們學到不少關于水稻的知識。
“農穩社稷,糧安天下。水稻是我國第一大口糧作物,對保障口糧安全作用舉重若輕。”農學院副院長趙全志說,農業大學的學生、尤其是農學院的學生,需要更多地接觸土地和農作物,才能培養出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高素質人才。農學院黨委書記郭戰偉表示,作為學校歷史最悠久、積淀最深厚的學院之一,農學院立足于農業發展,堅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寫在糧食豐產上,此次活動不僅是展示水稻科技創新團隊這幾年的研究成果,分享河南最好吃的大米,更是告訴同學們,農業有光明的發展前景,鼓勵大家熱愛、扎根農業,弘揚農耕文化、傳承農學精神,共同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特別是口糧絕對安全做貢獻。
鄭報全媒體記者 張競昳 馬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