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冀軍
翟向
7月20日,突破歷史極值的暴雨來襲,讓鄭州主要河流水位瞬間上升。位于鄭東新區東部、賈魯河和七里河下游的金光路辦事處成為全市受災最為嚴重的區域之一。
暴雨如注,災情危急,雨水在金光路辦事處轄區越積越深,面對天災,受災群眾在當地黨員干部帶領下,晝夜無休,奮戰一線拼盡全力與大自然進行著頑強不屈的斗爭,用生命譜寫出鄭州人民防汛救災的戰歌。
連續20多個小時奮戰在防汛一線
從7月19日晚到20日23時50分失聯,身形瘦弱的金光路辦事處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任冀軍,黨政辦公室主任翟向已經奮戰在防汛最前線20多個小時,一個是辦事處主官,一個是黨政辦總管,他們在工作中總是如影相隨,相互鼓勁。
汛情就是命令。在此前辦事處召開的防汛調度會上,任冀軍立下軍令狀:“堅決落實好省委市委防汛要求,守好家園防線,是我們每名黨員干部的職責所在,我們一定要將金光路12平方公里守死看牢,確保每名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話語斬釘截鐵。
險情就是戰場。七里河是防汛重點,一旦決堤倒灌,將直接影響一萬多名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翟向一直奔波忙碌于七里河堤壩和賈陳社區之間,他的任務只有一個:堅決守好大堤。
7月20日,任冀軍、翟向一同前往安置區查看受災及群眾轉移情況,途中遭遇道路塌方,雙雙落水,不幸殉職,他們的生命指針定格在了23時50分,永遠離開了他們所奉獻所熱愛的金光轄區。
他說黨員要在危難時刻經得起考驗
“越是危難時刻,越能考驗一名黨員。”這是任冀軍經常掛在嘴邊的話。翻看他的汛期活動表,行程密密麻麻,從凌晨一直排到深夜:
7月19日晚,雨勢驟然增大,任冀軍迅速召集相關部門和工地、道路施工單位,分析研判汛情和應對措施,并頂著暴雨,帶隊到轄區巡查汛情,直到凌晨。
回到單位后,他依然放心不下剛剛回遷的安置群眾,20日凌晨4時,又再次帶領值班人員檢查各個社區道路、地庫等關鍵點位,查看應急沙袋準備是否充足,積水深度怎么樣,并帶頭堅持24小時帶班值班制度,全天候保持警戒、應對突發險情。
7月20日,暴雨持續不停,全市防汛響應等級也從IV級連續提升至I級,金光路辦事處轄區積水嚴重。看著傾注而下的大雨,8時30分,任冀軍心急如焚召開緊急會議,帶頭立下軍令狀,帶領大家重溫入黨誓詞,鼓舞士氣。
隨即,他又與管委會分包領導一道,頂著大暴雨,蹚著不斷上漲的雨水,不知疲倦地輾轉到安置區、項目工地等搶險第一線,組織搶險和受災群眾轉移,與時間賽跑,與暴雨戰斗。
16時,七里河突發河水倒灌,形勢嚴峻,任冀軍迅速從安置區搶險一線趕赴河道,與辦事處搶險隊一起扛沙袋、護河堤,一直戰斗到深夜,晚飯都沒顧得上吃。
“任主任太拼了,任主任就是大堤上的一塊定心石,在他的感染帶動下,大家‘一二一、一二一’喊著口號,像牛一樣瘋了似的往河堤扛沙包。”當天一同參與護河搶險的同事回憶道。
23時,連續晝夜奮戰的任冀軍身體極度疲憊,但雨勢依然不減,轄區積水齊腰深,在對七里河防汛作出最新安排后,他顧不上休息,帶著翟向等工作人員趕赴安置區察看受災群眾轉移情況。
23時50分許,當乘坐的鏟車行駛至良秀路永盛苑二期項目時,任冀軍一行下車察看水情,由于雨水浸泡、道路塌方,任冀軍、翟向不幸落水,雙雙遇難。
給妻子留下最后語音“不回了!”
1984年出生的翟向一直工作在最基層。從執法中隊到辦公室,再到城建所土地規劃所,再回黨政辦,“拼命三郎”“工作狂”是他身上鮮明的標簽。
汛期,作為黨政辦主任的翟向積極發揮中樞部門作用,多方協調,積極籌措,認真做好物資儲備、會議籌備、預案制定等工作。作為社區分包干部,他每天到賈陳社區,和“兩委”干部一起,排查問題隱患、籌集防汛物資,筑好沙袋堡壘,嚴守防汛點位,全力以赴應對特大暴雨帶來的汛情大考。
20日下午,金光路辦事處轄區正值降水峰值時段,風雨大作,水位持續上漲,流速異常湍急,翟向堅守在汛情非常嚴峻的七里河橋堤壩開展搶險救災。
他冒著大雨,堅守前線,渾身濕透,泥濘不堪,但他絲毫沒有放松,沒有休息,在滂沱大雨中不停地和單位領導、社區干部、辦公室同事電話溝通工作、指揮調度:
“請領導放心,我們在現場一定會落實好防汛各項要求,堅決守好大堤!”
“你們那里地勢不高,多加些沙袋擋好小區和車庫門口,對群眾做好疏導宣傳。我正在七里河橋上,忙完這邊就回賈陳!”
“雨情緊急,黨政辦公室要隨時保持電話暢通,不要漏接任何一條工作指示、任何一通群眾求救!”
…………
放下電話,他又趕緊扛包填沙、搬運物資,帶頭搶險救災,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殉職當天,妻子發微信催促詢問他什么時候回家吃飯,他回復一條語音:“不回了,不回了,出來搶險了。”忙碌急促略顯疲憊的聲音竟成了夫妻間最后的訣別。
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讓金光路辦事處、鄭東新區永遠失去了兩位黨的基層好干部,記者采訪中,從管委會領導,到各個局委、辦事處,與之交集的同事、朋友提起來他們,無不哽咽,淚流滿面。
讓逝者安息,催生者奮進。如今暴雨已停,金光路水勢逐漸退去,來自全國各地捐贈的愛心物資正源源不斷送達這里,這種大愛和溫暖讓“金光”重新熠熠生輝,永不泯滅。
鄭報全媒體記者 張子明 覃巖峰 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