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充分發揮我省示范性應用技術類型本科高校在轉型發展中的示范引領作用,帶動更多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全面提升學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創新驅動發展的能力和水平,河南省教育廳日前印發《關于做好“十四五”時期示范性應用技術類型本科高校建設工作的通知》,明確我省“十四五”時期示范校建設重點任務。
提升融入區域經濟發展能力
《通知》提出,圍繞國家構建新發展格局、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戰略,深入實施產教融合、科教融合發展戰略,推動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與產業體系、科技體系有效對接。在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平臺搭建、成果推廣等方面尋求結合點,夯實融入地方、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建立高校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科研機構等多元參與的合作辦學、合作治理機制,爭取地方、行業、企業的經費、項目和資源在高校集聚,提升高等教育服務、支撐和引領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能力。
打造服務特色鮮明的產業學院
以區域產業發展急需為牽引,對接全省戰略性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區域優勢產業、主導產業發展需要,依托高校學科專業優勢,與產業密切相關的企業合作建設一批特色鮮明、服務精準的產業學院,推動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精準對接。以產業學院為載體,以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發展需求為導向,推進學科專業交叉融合。以共建、共管、共享、共贏為基本準則,推動探索產業學院建設模式,把產業學院建設成為人才培養、技術創新、科技服務、成果轉化、產業引領、學生創業等功能深度融合的發展綜合體,集“產、學、研、轉、創”多功能、多主體深度融合的新型辦學實體。
推動應用型本科專業集群發展
實施本科專業集群發展戰略,統籌推進新工科、新農科、新醫科、新文科“四新”專業建設,優化應用型專業布局。緊密對接戰略性新興產業鏈、戰略支柱產業鏈和產業集聚區等高能級產業載體需要,建設一批具有優勢特色的應用型本科專業集群,實現“產業+專業+教育”深度融合。建立由行業、企事業單位專家廣泛參與的專業設置評議制度,增強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的契合度、與崗位群需求的符合度。探索跨學院、跨學科、跨專業的專業集群建設機制,通過改造傳統專業、設立復合型新專業、建立課程超市等方式,提高面向未來的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比重。
創新高水平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完善產教融合、科教融合、協同育人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機制,建立以提高實踐能力、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為引領的人才培養流程,及時將產業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納入教學標準和教學內容,實現課程內容與行業標準、生產流程、項目開發等有效對接。以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和提升應用技術研創能力為重點,建設一批高水平人才培養平臺,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有力支撐,著力提高實踐課比重。暢通技術技能型人才成長通道,鼓勵開展高職本科教育,探索開展高職本科人才貫通培養改革。建立更符合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要求、更加符合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更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評價及考核、激勵制度體系。
推進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
完善雙師雙能型教師認定辦法和考核標準,確保雙師雙能型教師數量和水平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加大雙師雙能教師雙向培養力度,有計劃選送教師到企業接受培訓、掛職鍛煉和崗位實踐,促進教師承擔產學研合作項目并反哺教學,提升教師實踐教學水平和應用技術研發能力。完善教學評價、績效考核、職務(職稱)評聘、薪酬激勵、校企交流等制度,增強教師提高產學研用能力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健全專兼職教師隊伍協同機制,加大引進行業公認專才力度,聘請企業優秀專業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為專業建設帶頭人、擔任專兼職教師。建立研究生導師培育制度,積極推薦實踐能力強、研究水平高的教師參與合作院校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
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能
積極融入區域、行業技術創新體系,以解決傳統產業技術升級、新興產業技術研發、未來產業技術需求和企業發展技術難題為導向,廣泛開展應用技術研究和科技服務。完善促進教師參與科技成果轉化制度,支持并鼓勵教師和企業聯合開發新產品、新技術,產出一批高水平應用技術成果,推動一批關鍵生產技術取得突破。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和知識產權運營機制,加快知識產權成果轉移、轉化,將科技研發成果轉化為經濟社會效益和課程教學資源。建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知識產權運營機制,加快形成先進技術輻射擴散和先進應用技術轉化體系,推進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及時將科技研發成果轉化為經濟社會效益和課程教學資源。完善以實際貢獻為導向的科技創新評價體系,探索建立由市場和用戶參與的開放評價機制,建立基于多元共建共享的產學研不同主體之間考核結果互認機制。?
鄭報全媒體記者 張競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