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報全媒體記者 李曉霞 鞏義時報 吳瑞霞
李朝輝的家,在鞏義市孝南村景溝街6號,墻角的幾叢小竹,墻上的幾幅書畫,為冬日小院增添了幾分雅韻。那天的陽光明媚,看到竹影搖曳,記者不由自主想起了北宋大文豪蘇軾“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詩句,這是一個怎樣的家庭呢?
不大的客廳里,墻上、案上擺滿了書畫作品,李朝輝的母親張淑芳笑容可掬,一臉和善,完全看不出已是75歲高齡。提起兒子、兒媳,張淑芳一臉自豪:“兒子好寫好畫,媳婦孝順,通情達理,孫女乖巧聽話,呵呵,日子過得可舒心,唯一的遺憾是,我不會寫不會畫。”
這是一個幸福的五口之家。李朝輝是鞏義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從事書法國畫教學工作。在教學之余,還從事公益活動,2014年至今,連續數年為鞏義市第四小學義務上國畫社團課,并且配合市文聯參與喂莊、大峪溝中心小學、康百萬莊園、葉嶺村、巴溝村、海上橋村等地的文化下鄉活動。還參加過市文聯組織的兩次書畫義賣賑災捐款扶貧活動。
李朝輝的妻子崔鳳軍,今年48歲,樣貌溫婉,舉止端莊。除了相夫教子,孝敬老人,還是李朝輝事業上的好幫手。同行的村干部說:“他們家的客廳,平時也是教室,經常有人來請教,有孩子來學書畫,他們總是不厭其煩。每年的春節,都會為村民義務寫春聯,是村里出了名的熱心人。”
李朝輝和妻子平時很重視對兩個女兒的教育,大女兒師范畢業后,李朝輝勸她考研,但女兒說考研對她不合適,想報考招教當老師,夫妻倆一想,孩子大了,有自己的主見,得支持。后來女兒還真考上了,被教體局分配到夾津口鎮教書。工作兩年來,所教學科被鎮教辦評為A級,兩次成功主持了學校的節日典禮。“大女兒上大學和上班期間,還抽出時間搞版畫創作,三次榮獲河南省美術新人新作展優秀獎。二女兒也很優秀,曾獲鄭州市三好學生。現在上高中的她是英語課代表而且還經常參與學校的書法展和其他文體項目,為班里爭得了榮譽。我們平時忙,兩個女兒媽操心得多,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多虧這個好后盾。”提起兩個女兒,李朝輝夫婦很自豪,還流露出對母親的感激之情。“過春節,家里的對聯都由兩個女兒書寫并張貼,這幾年,我的妻子和兩個妹妹受我影響都練起了書法,大妹妹慧娟還加入了咱鞏義市書法家協會,還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加入河南省書法家協會。”談到學書法的感受,李朝輝一家,都認為書法藝術能使人內心安靜,生活充實。
那天的李朝輝,說得最多的是自己的母親:“媽一生坎坷,曾在一個12口人的大家庭里起早摸黑地忙碌,吃盡了苦頭。我爸去世10年了,這些年,多虧了媽。”張淑芳眼睛紅了,“他爸走后,小女兒的學費、生活費,買學習用品,接送,大事小事都是他們管,媳婦是真好,從來沒抱怨過。”崔鳳軍則呵呵一笑,“照顧小妹是應該的,俺比她大10來歲,不是有句俗語叫長兄如父、長嫂如母嗎?說實在的,俺也跟著小妹享福了,買衣服、買化妝品不說,有次她和丈夫回廣西老家,還帶著俺坐了飛機,看了大好風景。兩個妹子經常回來,照顧母親很自覺,給母親買衣物,小妹雖然在外地,但經常給媽發紅包。”
如今的張淑芳老人很滿足:“兒子媳婦出去旅游差不多都帶著我,孫女跟俺可親了。媳婦在家都是她做飯刷碗,我沒事了跳跳廣場舞,日子越過越舒心。”
李朝輝是搞書畫藝術的,他的生活也藝術化了。庭院里栽花種草,有奇石為伴,好鳥相鳴,配以素墻書法和優良家風,一切都是欣欣然的樣子。什么是文明家庭?他們,用行動在詮釋著文明家庭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