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6birc"></track><option id="6birc"></option>
    <samp id="6birc"></samp>
  1. <samp id="6birc"></samp>
    1. <b id="6birc"><ins id="6birc"><ruby id="6birc"></ruby></ins></b>

    2. <tbody id="6birc"></tbody>
    3. <samp id="6birc"></samp>

        <progress id="6birc"><bdo id="6birc"></bdo></progress>

          <tbody id="6birc"></tbody>
        1. 太古城訪古

          2022-03-04 來源: 鄭州晚報 鄭州客戶端官方網站 分享到:

          3月1日上午,風和日麗,天朗氣清,我和登封作家、《中華始祖母創世史話》作者劉景海先生,一起乘客車去大冶鎮太古城田野采風。

          (一)

          客車在登封-大冶公路上馳行,公路兩邊的田園丘陵迅速流向車后。客車先后駛過盧店、槐樹坪、塔廟,在火石嶺村委前停下。

          太古城,在火石嶺村境內。我們行走在火石嶺上,火石嶺雄踞大冶盆地西緣,這是人文始祖黃帝巡狩賜名的地方。上古時,華夏部落黃帝巡狩,從有熊國都出發,沿洧河逆流而上,當來到洧河上游南岸丘陵上,見嶺上遍布紅褐色碎石,碎石碰撞時發生火花,黃帝賜石名"火石"。火石因黃帝賜名而貴,此嶺以石名謂"火石嶺"。風雨數千年,至今仍稱"火石嶺"。

          (二)

          在火石嶺村干部馮志敏引領下,我們從火石嶺上沿著山間小路,下嶺走進山間古村華溝門。

          華溝門位于火石嶺頂北側,村民都是祖祖輩輩的莊稼人,20多戶近百十口人,散居在華溝門南北兩側的土崖上,在石砌窯洞或紅磚平頂拱券窯洞的周圍,同時分布著許多古穴遺跡。

          站在華溝門臺地上,放眼俯視,華溝門扼守著太古城的西口,它南依火石嶺、北連洧水南岸丘陵,兩嶺鬼斧神工,天然形成一道1000多米長的山溝;山溝西高東低,兩側是30多米高的土崖頭;溝底開闊,土地肥沃,草木茂盛,南北寬約400米,是既可流水排洪又可耕耘的梯田。華溝門人景春生手指著這片丘陵和這道山溝說:"我們這里的人自古輩輩相傳,因為原始初這里種有很多樺樹,所以這山溝就叫華溝,我們住的這個地方就叫華溝門。"在景春生居住的華溝門西2000米處,有座村莊叫松華村,史書載古時那兒有茂密的松樹和樺樹,故稱"松樺",后人簡稱"松華",至今直呼。

          全國華胥氏文化研究一致認為:遠古時期,凡華胥氏居住的地方,都有載種樺樹的習俗。據此,華溝、華溝門、太古城,氣候宜人,適于人居,這里曾是早期人類穴居的地方,應該是距今10000多年前遠古時期華胥氏部落的地方。那至今分布著的殘穴遺跡,應該是遠古時期原始人類生活的縮影。

          我的族兄馮懷德說:"火石嶺,古時候叫槲葉嶺。"槲葉樹,多年生灌木,因生長緩慢而象征長壽吉祥;其葉面質地如栗樹葉,葉片小的如枸樹葉、大的如荷葉。遠古時期,原始部落,採果狩獵,先人們縫制大片槲葉當衣掩體遮羞,或包裹食物。

          在景春生帶領下,我們從華溝門沿羊腸小路攀援而下,越過華溝梯田,來到華溝北崖。站在溝底,抬頭仰望,高連云天的土崖頭,目及之處,盡是殘穴遺跡。依崖而居的趙見華,自然而習慣地對我們說:"我家祖祖輩輩都住這里,就住在窯洞里。″遠古穴居,至今土窯洞,一直是這里人們繁衍生息溫暖的家。

          (三)

          華溝門下溝,就是太古城。我們順華溝而下,走進太古城。

          太古城,其實是土崖山溝,是與華溝門同一道的山溝,華溝門的景春生稱"底下溝"。我們先是依華溝北崖溝底下行,途中在北崖的一段石崖下部,發現一處鐘乳石洞穴。鐘乳石由碳酸鈣和其它礦物質的沉積形成,其形成年代比較久遠,一般要經過數萬年甚至數十萬年才能形成。我們觀察、手機拍照鐘乳石洞后,越過溝底梯田,沿華溝南崖山溝繼續下行。

          我們身后的華溝,南北兩側土崖上部,分別散布著許許多多的遠古殘穴遺跡;當我們行至太古城時,抬頭仰望太古城北崖,洧河南岸丘陵由陡變緩,在緩慢的山坡上,上下一層一層地遍布著殘穴遺跡,這是較之華溝上部殘穴分布不同的地方。這里的殘穴遺跡,大都分布在山溝南側向陽的土崖上部,且成片連接的上下分層布局的殘穴。太古城人景彥福說:"太古城,如今居住著150多戶500多口人。我們這兒老輩人叫`太古室′,音轉兒話說成`太古室兒′。方圓二三十里,一說`太古室兒',都知道是我們住的這個地方。"室,洞穴。遠古時期,穴居土窯洞部落,較之山野菴棚居住而言,則更安全,更堂皇,故雅稱"太古室″。

          景彥福說:"太古城里,黃土都主貴,誰要是隨意扒地堰挖坑,或野地生火冒煙,都會遭人痛斥。″說太古城"黃土都主貴″,神圣而又神秘,無非是告誡人們:要像敬尊和愛護北京故宮里的每一塊磚每一片瓦一樣,敬尊和愛護太古城里的每一棵小草每一抔黃土!

          太古城,位于洧河南岸。史書載,這里古為人們集合商貿的重大集場。唐武德三年(620),朝廷在洧河源之東太古城設“密州洧源縣”,縣治太古城,太古城成為密州洧源縣縣城。由此,遠古時期古穴群落的“太古室”,后來就名正言順地成為“太古城”。景彥福說:“如今,社會上通稱‘太古城’,村里上年紀人還是叫‘太古室兒’。”

          景彥福說:“我們這里還發現過對稱的陶制八角形古物,中間繪有太極圖。當時登封縣文物局還來人調查登記過。”這應當是遠古華胥氏部落在此居住生息、并逐步走向文明的又一例證吧。

          我滿懷收獲歡欣地對劉景海說:“今日太古城訪古,腳踏古人足跡,目及古人遺跡,仰望天空,與古人風物相視,許是古人恩賜嘩?!”

          劉景海仰天而笑,頷首稱是。

          經過田野察看,實地走訪,登封市大冶鎮火石嶺村境內的太古城,古稱"華溝″"太古室",或許是中華民族遠古時期華胥氏生活原始部落,且綿延連續萬年不斷逐漸走向文明的地方。

          登封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 馮昶富/文

          分享到: 編輯:閆佳佳 統籌:趙青

          相關新聞

          www.uuyouji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