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6birc"></track><option id="6birc"></option>
    <samp id="6birc"></samp>
  1. <samp id="6birc"></samp>
    1. <b id="6birc"><ins id="6birc"><ruby id="6birc"></ruby></ins></b>

    2. <tbody id="6birc"></tbody>
    3. <samp id="6birc"></samp>

        <progress id="6birc"><bdo id="6birc"></bdo></progress>

          <tbody id="6birc"></tbody>
        1. 鞏義市高效推動農房災后恢復重建 社區38棟樓已封頂 新村部分受災群眾開始裝修新房

          2022-04-29 來源: 鄭州晚報 鄭州客戶端官方網站 分享到:

          鄭報全媒體記者 李曉霞


          四月風暖,百花爭艷。鞏義市農房災后重建如火如荼、成績斐然。“黨和政府想得可真周到,水、電、燃氣都通到各家各戶,明天就能裝修。家電先送來,家具也預定好了。6月底俺想搬進新家。”4月25日下午,在鞏義市北山口鎮水地河村北荊枝溝嶺上,村民常文東喜滋滋地晃了晃手里的一串新鑰匙,熱情地邀請記者參觀他的新居。十一戶一排,單家獨院帶車庫,戶型為兩層四室三廳兩衛,房屋面積175.6平方米,個人付13.7萬元!讓人咋舌,這只是該市高效推動農房災后恢復重建的一個縮影。

          抓黨建強督導 災后重建有力度

          作為“7·20”特大暴雨災害河南省8個受災極重縣(市)之一,鞏義市確定的49個集中安置項目,分別占省、鄭州市集中安置項目總數的44.1%和58.3%,集中安置受災群眾8566戶,分別占省、鄭州市集中安置受災群眾總戶數的54.2%、72.2%。面對艱巨的農房災后恢復重建任務,該市是如何進行精準調度,下好“一盤棋”,寫就“雙答卷”的?

          記者從鞏義市災后重建專班辦公室了解到,為了讓受災群眾早日搬回新村、住上新房,該市成立災后重建領導小組和農房專班,市委書記、市長任“雙組長”,組織部長、分管副市長具體推動,實行“一名副縣級領導干部統籌、一個專班運作、一張戰圖定責、一周例會研判、一份專報督導、一季觀摩問效”“六個一”工作推進機制和一線工作法(領導到一線指揮、部門到一線辦公、問題在一線發現、工作在一線調度),形成市級統籌、鎮級推進、部門聯動、綜合施策的工作格局。堅持黨建引領。每個集中安置區設一個工作專班、一個臨時黨支部、一面黨旗、一支黨員突擊隊、一支黨員志愿服務隊、一個宣傳公示欄,做到支部建在項目上、黨旗飄在陣地上、黨員沖在一線上、施工計劃在心上。強化督導考核。制訂考核評比方案,建立日例會、周講評、月觀摩機制,成立督查專班,設置“紅黑榜”,對各鎮(街道)每月考核排名、兌現財力補助、約談問責等獎懲措施。高效推動災后恢復重建工作,讓重建更具力度。

          抓機制強推進 災后重建有速度

          該市堅持解近憂與謀長遠相結合,既立足快節奏,抓好災后重建項目,又立足高質量,著眼全面提升防御重特大自然災害能力,找準與推進新型城鎮化、實施鄉村振興等戰略結合點,不斷提升工程標準,實現在重建中完善、在重建中提升。

          汛情發生后,在全省率先出臺“三方案、一指南”。尊重群眾意愿,科學確定修繕加固、原址重建、同村新建、貨幣補助、新村模式集中重建、社區模式集中重建、現房安置7種恢復重建類型,明確相應補助標準,對于新批宅基地,發布18套設計方案供群眾自主選擇;對于集中安置區,拿出最好地段、最佳位置、交通最暢通區域進行建設,努力讓政策更精準、更接地氣、更符合民意。

          實行“一申報、二核查、三評定、四鑒定”四步工作法,經鎮、村、部門、專業機構四方比對鑒定,由市鎮村聯合工作組對照名單逐村查、逐戶過,理清房屋現狀和群眾困難、訴求,針對性制定安置計劃,提高群眾認可度。

          集中安置項目一次性確定49項、占地2200多畝、建筑面積130萬平方米。鞏義地處淺山丘陵區,域內溝壑縱橫,人地矛盾突出,按照“三個避讓”原則科學選址,極為困難。對此,鞏義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親自帶隊,逐個項目現場踏勘選址,選址確定后,面臨30家企業、419處民宅拆遷,1306座墳墓、292根通信電力線桿、22座通信電力線塔遷移,400余座古墓挖掘,對此,該市堅持條塊聯動,逐一快速攻堅突破“選址難”問題。集中安置項目地塊地形地貌復雜、地質狀況復雜,給項目建設帶來巨大困難,49個集中安置項目共開挖回填土方949萬立方米,涉及各類樁基24010根,總長度達287公里,樁型多達7種,對此,該市加大資金、技術支持,迅速有效破解“施工難”問題。

          抓服務強保障 災后重建有溫度

          據統計,該市49個集中安置項目總投資40億元,其中,8566戶可享受上級補助資金約5.74億元,本級政府在征地拆遷、土地清表等方面還需負擔近10億元。另外,該市在群眾尚未繳納購房款情況下,解放思想、創新措施,采取“N+5”模式與央企、國企合作,最大限度用足用活央企、國企資金,有效破解“籌資難”問題,確保項目早開工、快建設。“三個聚焦”,使災后重建有溫度。

          聚焦群眾的“安置困惑”。成立小分隊宣講政策256場次,發放政策匯編、口袋書10萬余份;通過鎮級動員、村級夜談、鄉賢動員、入戶板凳辦公等方式,解疑釋惑、溝通交流,最大限度爭取群眾感情認同。

          聚焦群眾的“放心居住”。整合資金4250萬元,支持15個集中安置區的道路建設、供水項目建設、扶持集體經濟發展等配套項目,解決群眾回遷后的后續生活保障問題。

          聚焦群眾的“后顧之憂”。協調金融機構定制額度5萬元以內、1年期、純信用發放、樓房竣工交付使用前政府貼息的“重建貸”,以及額度20萬元、10年期、低利率的“安置貸”,減輕群眾資金壓力;對于集中樓房安置的,拆除危房后,可繼續保留宅基證,或將宅基地交村集體使用、享受入股分紅,符合分戶條件的,保留新立戶申請宅基地資格,切實保障群眾利益。

          啟新程開新篇 災后重建有厚度

          鏟車、裝載機、挖機、攪拌車等多臺大型設備轟轟作響,工人師傅忙著砌墻、支模、綁鋼筋,在各自工位上干得熱火朝天。一個個新村建成交房,一棟棟高樓拔地而起,群眾臉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常文東心里別提有多敞亮,自家房子建于1990年,在去年“7·20”期間坍塌。“當時窮得叮當響,蓋幾間房用一噸半水泥都多說了。多虧了黨和政府,俺掏了十幾萬就買到了實用房,再不擔心下大雨了。新村到市區,開車10來分鐘,還會有超市、衛生所,讓鄉親們操心的上學難問題也徹底解決了,農村娃也能去七小上學了(鞏義市紫荊實驗學校),和城里人有啥區別。”記者也在現場看到,水地河新村基礎設施已基本完善,正由“凈起來、綠起來、亮起來”向美起來過渡。

          目前,鞏義市的修繕加固、原址重建、同村新建、貨幣補助、現房安置等恢復重建任務已全部完成,49個集中安置項目中,25個新村模式項目已全部竣工,24個社區模式項目正在有序推進主體建設,大部分項目主體接近封頂,13個項目的38棟樓已封頂。據統計,新村建設已分房的還有永安路街道后泉溝村,涉村鎮上莊村,大峪溝鎮官殿村,米河鎮魏寨村,北山口鎮鐵匠爐村、白河村、白窯村,西村鎮李家窯村,夾津口鎮韻溝村等。不久后,更多村民會“安心”入住,“舒心”上樓。風雨過后景更美,越來越多的群眾將過上幸福生活。

          堅持以群眾滿意為目標,以快速安置為重點,該市探索出了黨委、政府與群眾同心同向同行動的農房災后恢復重建“四好模式”,圓了受災群眾的“安居夢”,為百姓筑好“幸福家”。近日,鞏義市委書記袁聚平到大峪溝鎮督導調研災后重建工作時要求:一要充分尊重群眾意愿,安置房建設要尊重群眾生活習慣,房屋裝修方面要加以引導指導,做到布局合理、方便生活,引領文明時尚,提升居住品質;二要嚴格把控建筑質量,要堅持安全、質量和時間相統籌,嚴把質量和安全關,建設高質量房屋,讓群眾住得放心、舒心;三要完善社區配套設施,要圍繞社區功能需要和群眾生活需要,加快水、電、路、綠化等配套設施建設,著力打造功能完善的現代化社區,把群眾的幸福感、滿意度放在第一位。

          不惜代價趕進度,爭分奪秒搶工期,在好政策的“助力”下,讓群眾早日住進安全溫暖的“新家”,指日可待。鞏義,這座充滿著勃勃生機的城市,正在從“保障民生”走向“幸福民生”。

          分享到: 編輯:閆佳佳 統籌:曹杰

          相關新聞

          www.uuyouji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