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畫報出版社推出了“近代以來海外涉華藝文圖志系列叢書”新作,19世紀德國東亞藝術史學家、收藏家奧斯卡·明斯特伯格的力作《中西藝術交流3000年》《中國藝術3000年》。
奧斯卡·明斯特伯格曾多次到訪東亞,對當地的人文產生濃厚興趣并出版了一系列與藝術史相關的著作。1895年發表論文《中國的改革——東亞歷史政治與國民經濟研究》,為他對中國藝術史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其煌煌巨著《中國藝術史》第一卷、第二卷分別于1910年、1912年首次出版。該套書系統闡釋了中國輝煌博大的藝術史,涵蓋了從新石器時代至清代的中國古代建筑、雕塑、繪畫、青銅器、陶瓷、手工藝品等內容,共收錄1034幅彩色圖版及黑白插圖和照片,每幅圖片均詳述器物名稱、尺寸、收藏者信息等。本套書是研究中國傳統藝術的珍貴史料,可謂“中國藝術大百科”。
在20世紀初,這部作品嘗試系統地闡述中國藝術語言及其表現形式的發展歷史,這在當時的學界應是史無前例的,將其翻譯、出版,對于促進學術研究和文化交流,以及了解和研究近代中國問題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此次中文版《中西藝術交流3000年》《中國藝術3000年》即由此書而來。
因原著兩卷在內容上各有側重,且論述角度不同,故本次中文版在保留原書完整內容的基礎上,將兩卷分別以“中西藝術交流3000年”和“中國藝術3000年”為名,單獨成冊出版。
《中西藝術交流3000年》從歷史的縱向發展,即從新石器時代至清末,詮釋了中國藝術風格演化的邏輯和特質;作者又以佛教傳入中國為分界線,通過中外古代石刻、青銅器、陶器、繪畫、雕塑等作品,呈現了中西方三千年來在藝術上的對話與交流。
作者以德式嚴謹看中國傳統藝術,著眼于藝術風格的演變和形成。《中西藝術交流3000年》收錄321幅黑白圖版和15幅彩色圖版,其中不乏藏于倫敦大英博物館、巴黎吉美博物館、波士頓美術館等地的文物原件的圖片及在19世紀中國實地拍攝的古跡照片,近400件器物作品,涵蓋石刻、青銅器、陶器、人物繪畫、山水畫、動植物繪畫、雕塑……從中我們可以窺見中國傳統藝術在歷史長河中的蓬勃發展。
書中同時介紹了邁錫尼風格、中亞混合風格、希臘-羅馬風格、中國傳統-佛教混合風格、自然主義風格等,以西方視角解讀中西方在藝術上的交流和對話。器物作品涉及的諸如獸首花紋、葡萄藤紋飾、熊足明器、青蛙雕飾、“鬼子母神”等,書中也做了詳細介紹,為讀者解碼裝飾造型藝術的內涵。
另一本《中國藝術3000年》可謂是“百科全書式中國傳統藝術讀物”,通過藝術作品本身所展現的審美趣味,厘清中國藝術的發展脈絡。
《中國藝術3000年》全書分為建筑藝術和工藝美術兩大部分,收錄675 幅黑白圖版和23幅彩色圖版,包括19世紀在中國實地拍攝的古跡照片,近1200件器物作品,涵蓋了中國古代建筑、青銅器、陶瓷、寶石制品、印刷品、織物、漆器與木器、琉璃、琺瑯、犀角、玳瑁、琥珀、象牙等。每幅圖片均詳述器物名稱、尺寸、收藏信息等。
除了以材質方面的分類介紹外,《中國藝術3000年》還從功用性角度進行分析,如牌樓、紀念碑、紀念柱、宮殿、寺廟、墓葬、樂器、銅鏡、兵器、錢幣、飾物、徽章、印章、如意、木版畫、地毯等等,揭示各類建筑和器物蘊涵的功能性和美學意義。
《中西藝術交流3000年》《中國藝術3000年》兼具學術性和可讀性。文字流暢,原著中涉及大量中國人名、地名、作品名,并引用了中國典籍文獻,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此進行了回譯,以保證準確性并符合中文閱讀習慣;圖片豐富,書中延續原著的圖片隨文插排,并保留了原圖片序號,便于讀者閱讀和查看。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