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河南鐵建投集團與建業集團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這標志著雙方合作進入實質性階段。河南鐵建投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悅國勇,建業集團董事長胡葆森及雙方相關領導出席簽約儀式。
正式簽約 塵埃落定
當日,建業地產(HK.00832)發布公告,公司控股股東恩輝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恩輝投資)已與河南同晟置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同晟置業)簽訂股份轉讓協議,按0.7325港元每股的價格,向后者出售885,000,000股股份,占公司已發行股份的29.01%。控股股東恩輝投資表示,股份出售所得款項將以股東貸款形式提供給建業地產。
據了解,同晟置業是河南鐵建投集團100%持股的以地產投資為主的市場化運營平臺,公司依托河南鐵路建設和投資,整合鐵路投資、沿線土地等資源,實行全市場化運作。
河南鐵建投集團系省管國有重要骨干企業,注冊資本金600億元,正在打造以鐵路投資建設運營為核心,土地綜合開發、產業金融、物流貿易、科技創新協同發展的“一核四驅”產業發展格局。
國資入股 市場化化解地產風險的積極探索
今年以來,中央提出要把發展作為支撐,把穩增長放在更突出位置,著力保市場主體保就業保民生,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創造性,堅持用市場化辦法、改革舉措解難題。河南省委、省政府堅持穩字當頭,主動識變應變,全力以赴穩住經濟大盤。河南省上半年經濟運行調度暨優化營商環境電視電話會提出,要在助企紓困政策上進一步發力,在保持房地產市場平穩有序上發力,因地制宜推動房地產政策落地見效。
面對疫情反復、行業形勢的多重影響,部分房企壓力重重,為維護房地產行業平穩健康發展,國家各部委、全國各省市多次出臺相關政策,化解房地產風險,并號召國有資產平臺、優質民營企業通過市場手段積極參與房地產行業風險處置。
此次合作是積極響應中央及河南省委、省政府號召,通過國有企業以市場化方式入股地方龍頭房企的積極舉措,對地方龍頭房企支持、維護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穩定地方經濟大盤起到了重要作用,更為全國房地產企業市場化風險處置提供了有益探索。
優勢互補 混改激發新動能
國企改革三年行動自2020年展開以來,各中央企業和各地國有企業加快出臺了一系列觸及混改、構造調整、穩增長的變革舉措,打出國企改革“組合拳”。
河南鐵建投集團于2021年10月23日經河南省委、省政府批準由“河南鐵路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更名組建,開啟發展新征程。河南省要求,河南鐵建投集團要做強做優做大,打造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旗艦勁旅。同時要持續優化國資布局,深化戰略重組,分層分類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
按照省政府對河南鐵建投集團的職責定位和集團發展戰略,土地綜合開發是該集團的主要產業板塊之一。2021年5月,河南省政府出臺《關于深化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建立“鐵路項目+土地開發”綜合回報模式,由鐵路建設投資主體與沿線市、縣級政府簽訂協議,實施鐵路項目沿線土地綜合開發。2022年1月,河南省自然資源廳、發展改革委、財政廳、住建廳聯合出臺《關于推進鐵路土地綜合開發的實施意見》,進一步明確土地規劃、儲備等事項,要求完善配套政策,加大用地保障力度,做好鐵路土地綜合開發。
分析人士認為,此次入股建業地產的同晟置業是河南鐵建投集團土地綜合開發板塊的骨干企業之一,擁有十多年地產開發經驗,通過市場化運作,先后在鄭州、駐馬店等地開發多個高品質地產項目。此次入股完成后,同晟置業的土地開發實力將進一步增強。
作為同晟置業母公司的河南鐵建投集團,此次與建業集團開展戰略合作,是落實河南省委、省政府部署,積極推進國企混改的重大舉措。此次合作,在支持建業地產發展的同時,河南鐵建投集團也將進一步壯大自身土地綜合開發板塊,更好實現“以地補路、以商補公”,對河南鐵路建設形成更強勁支撐。
穩中向好 ?建業迎來發展新機
建業創辦于1992年5月,30年來扎根河南。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公司已進入河南省的18個地級城市和104個縣級城市,實現了資產規模和銷售規模的雙千億。
建業深耕河南30年,與河南城鎮化發展進程同頻共振。在汛情肆虐、疫情反復及行業低迷等多重因素疊加影響下,建業也度過了一段艱難時刻。但建業始終堅守責任、不躺平,積極采取各種措施自救,實施了組織架構調整、不動產盤活、引入股權投資、促銷售、保交樓等一系列措施,企業穩中向好的態勢明顯。
2022年上半年,在行業持續低迷的情況下,建業地產實現合同銷售額140.4億元,銷售面積191.49萬平方米,市場占有率保持穩定,與省內房企的競爭優勢進一步擴大;建業集團上半年共計交付56批次、20132套房,交付面積達313.3萬平方米,用如期交付兌現承諾。
國資入股后,建業將迎來發展新契機。通過國資增信,建業將向銷售端和融資端傳遞企業穩中向好發展的信號,進一步夯實市場信心。未來雙方將通過整合品牌、產業、資源優勢,實現在房地產綜合開發、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城市綜合開發運營、房地產項目代建、裝配式建筑、物業管理等領域的協同融合、優勢互補、合作共贏。
鄭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