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境報》版面截圖
錨定生態建設不放松 環境質量實現新飛躍
——河南省鄭州市生態環境保護非凡十年回顧
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南省鄭州市生態環境系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嚴格落實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探索形成了具有鄭州特色的“五位一體”高質量發展道路。
回眸多年發展歷程,鄭州市初步實現了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質量改善的融合共贏。2013年至2021年,全市PM2.5平均濃度由108微克/立方米下降至42微克/立方米,下降率為61.1%;優良天數由128天增加至237天,增加了85.2%;環境質量達到了新評價標準實施以來的最好水平。同時,全市經濟社會保持高昂的發展態勢,經濟總量由2012年的5549.8億元躍升至2021年的12691億元,全國排名由第20位躍升至第16位,進入“萬億俱樂部”。
作為環境質量改善的主力軍,十年來,鄭州市生態環境局在各項工作中展現了鐵軍風采,先后榮獲全國“三線一單”、排污許可、行政執法工作先進集體等9項國家級榮譽,污染防治各項工作榮獲省級表彰50項;市委、市政府授予市生態環境局人民滿意公務員先進集體稱號,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中,專門對污染防治攻堅進行全市總結表彰,授予市生態環境局集體二等功。
■ 堅定不移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
十年來,全市上下始終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領域,形成齊抓共管的環保大格局,綠色發展理念在全市牢固樹立。
生態環境保護的地位不斷提升。全社會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由生態環境部門“單打獨斗”逐步向全市大生態、大環保、大統籌接續轉變。
一是不斷提升領導力。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統領掛帥、共擔組長;連續兩年把空氣質量“退出后20”寫入鄭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全市十大戰略之一進行安排部署;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安偉明確提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國家中心城市現代化建設的基礎和形象,要求經濟發展與污染防治“兩手抓、兩手硬”;市長何雄強調,要堅持問題導向,緊盯重點行業、重點區域、重點時段開展污染源管控,確保國家和省定目標任務圓滿完成。
二是充分凝聚向心力。市委市政府分管領導對污染防治靠前指揮、帶頭奮戰;市人大、市政協每年圍繞生態環保積極建言獻策,推動問題解決;市直各單位和區縣(市)黨政“一把手”擔當負責、親力親為,凝聚了生態環保的工作合力。
三是持續加強戰斗力。全面加強全市生態環境系統干部隊伍建設,黨員人數由403人增長至1681人,基層支部數由26個增至157個,在克難攻堅的污染防治戰役中發揮了強大的戰斗堡壘作用。
生態環境保護的政策更加激勵。為積極適應生態環境保護新形勢新任務發展需要,鄭州市相繼創造性出臺了一系列法規文件,依法治污制度更加完備。
一是責任體系更加明確。市委市政府先后出臺《關于落實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的意見》《關于加快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實施意見》;在全國地級市中率先依據“大氣十條”修訂《鄭州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厘清壓實各級各部門責任。
二是治理體系更加科學。堅持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齊頭并進,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環境污染防治攻堅,系統化、精準化、數字化推進各項工作措施落實,形成了可靠、穩定、常態化的環境治理體系。
三是考評體系更加完備。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全市績效考核,生態環境局作為主要牽頭單位,每季度對全市各單位工作開展考評;把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作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四掛鉤”“五專項”“十大戰略”行動考核重要組成部分,考核結果納入干部任用、評優評先、要素配置等方面,充分調動了各級抓好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積極性。
生態環境保護的效能持續優化。 一是服務發展措施精準。積極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2020年、2021年連續出臺《鄭州市生態環境系統萬人助萬企十條措施》,優化排污許可管理,最大限度支持服務重大項目建設和企業發展;建立以“三線一單”為核心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
二是監測監管能力提升。生態環境監測監管手段快速發展,走航車、無人機等先進設備儀器成為新常態;“智慧環保”初步建成,全市環境監測網絡實現“一圖統攬”;實行“打卡執法”“遠程監管”,在做好日常監管的同時,減少對企業的打擾。
三是綠色經濟初步形成。積極推進工業企業環保績效提升,累計評定為B級以上企業535家,數量全省領先;打造了宇通、上汽等一批綠色產業鏈,初步形成了綠色發展格局。
■ 堅韌不拔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環境質量實現歷史性變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鄭州市生態環境局黨組帶領全市生態環境系統篤定前行、奮勇攻堅,扎實開展環境污染綜合治理,積小勝為大勝,匯細流為江海,全市生態環境質量連年持續改善。
全面發力,天更藍。全市生態環境系統勇當大氣污染防治的先鋒隊,牽頭抓總、協調各方,逐年推動全市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開展,為全市爭取更多藍天白云。
一是在減污降碳上下好“先手棋”。持續推動燃煤設施清潔低碳改造,燃煤消費總量比2012年下降48.6%;全市重點行業實現超低排放全覆蓋、燃氣鍋爐低氮改造全覆蓋,水泥行業深度治理走在世界前列,污染物排放量削減80%以上;大力推進新能源車輛替代,新能源渣土車、水泥罐車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同上海等8個城市被列為全國碳監測綜合試點城市,確定了具有黃河流域重要節點城市和國家中心城市特色的碳監測試點方案,得到生態環境部的高度肯定和表揚。
二是在協同治污上打好“組合拳”。建立通報、交辦、督辦、提醒、約談“五步工作法”,緊緊圍繞控塵、控煤、控車、控油、控排、控燒等重點工作逐年高位推進,壓緊壓實各部門污染防治責任,全方位、立體化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開展。
三是在聯防聯控上筑牢“防火墻”。建成覆蓋所有鄉鎮的空氣質量監測網絡,對涉氣工業企業實施在線監測、用電監管、視頻監控“三網合一”全覆蓋;建立以日保周、以周保月、以月保年的空氣質量聯防聯控機制,定期對各縣市區、城鄉接合部鄉鎮辦實施空氣質量考核、排名,對排名靠后的實施扣款、追責;圓滿完成上合組織峰會、冬奧會等國際國內重大活動空氣質量聯防聯控,實現“上合藍”“冬奧藍”。
治水提質,水更清。以實現水“更凈、更清、更美”為目標,以保障飲用水安全為底線,在全市持續開展水污染防治攻堅戰,出臺《鄭州市水污染防治攻堅戰獎懲辦法(試行)》和《鄭州市水環境質量生態補償暫行辦法》,消除城市黑臭水體,開展飲用水水源地環保專項行動,碧水保衛戰取得喜人成績,自2017年水污染防治攻堅戰開展以來,鄭州市連續5年被省政府考核評為優秀。
通過治理,全市水環境質量顯著改善,22個國省市控斷面全部達標,國省控斷面I—Ⅲ類水質斷面比例為80%,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為0。特別是賈魯河、雙洎河斷面連續穩定達標,水質由2012年的劣Ⅴ類提升至Ⅳ類以上,達到了國家淮河流域治理以來最好水平。城區河流“水清河美”、飲用水安全可靠、工業水全部處理、生態水建成水系,人民群眾身邊的清水綠岸明顯增多,享受到人水和諧共生的水生態之大美。
根治源頭,土更凈。2016年以來,圍繞讓人民群眾“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目標,鄭州市超前謀劃、高位推動、凝聚合力,堅持“四個突出”依法治土、精準守土、安全用土,全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一盤棋”格局已經建立,有效保障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和人居環境安全。被生態環境部同時確定為國家“十四五”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區、地下水污染防治試驗區。
突出安全利用,保障群眾“放心糧”。分類實施土壤污染源頭管控,嚴格控制重金屬污染和農業面源污染,加強未污染耕地保護。完成全市農用地實施類別劃分,6553畝受污染耕地全部采取替代種植、優化施肥等措施,安全利用率達到100%。
突出風險管控,保障群眾“安心居”。全面摸清建設用地土壤污染家底,鄭州市重點行業企業用地調查工作被評為全國先進。土壤重點監管單位土壤污染隱患排查工作被生態環境部稱為“鄭州模式”,并在2021年土壤污染防治培訓班上做經驗介紹。在全省率先將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納入土地收儲標準,堅決杜絕“毒地”進入土地市場開發利用,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達到100%。
突出綜合整治,打造鄉村“后花園”。持續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十三五”累計整治行政村390個,完成比例全省最高,達到152%。堅持因地制宜,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超過70%,遠超全省平均水平。
守牢底線,更安全。堅持“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原則,全程加強工業固體廢物監管,嚴格落實危險廢物規范化環境管理評估、部門聯合執法和信用聯合懲戒。推進小微企業收集廢鉛蓄電瓶收運試點工作走深走實,受到生態環境部、省生態環境廳的充分肯定。截至目前,工業固廢利用、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醫療廢物處置率均達到100%。
在生態環境應急方面,印發突發環境事件、輻射事故、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應急預案以及黃河流域支流“一河一策一圖”汜水河、枯河應急處置方案,結合“7·20”特大暴雨災害問題整改,完善全市生態環境系統防汛應急體系。成功舉辦了鄭州市黃河流域突發水環境事件應急演練,受到蒞臨觀摩指導的生態環境部相關領導的高度肯定,并要求將演練成果固化,全國推廣。組織開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鄭州段)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演練,此次演練是全國生態環境系統首次組織開展以南水北調干渠退水處置為主要情節的環境應急演練。今年9月16日,再次成功組織了2022年度環境突發事件應急演練。科學的預案和扎實的演練,筑牢了環境安全底線,多年來鄭州市輻射事故零發生。
環保氛圍,更深厚。圍繞大生態大環保大格局大統籌,開拓創新、多措并舉,努力營造濃厚的環保氛圍,為生態文明建設鳴鑼開道、保駕護航。強化新聞宣傳,唱響生態文明建設主旋律。依托“鄭州環保世紀行”“新聞發布會”等活動載體,緊緊圍繞鄭州市大氣、水、土壤等環保中心工作以及環保熱點難點問題,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影響力和公信力。率先在全國生態環境系統開設“鄭州環保有獎舉報”公眾號、全省建立“綠色鄭州”政務微博、微信“雙微”新媒體平臺,“綠色鄭州”先后榮獲全國“十大政務微博”等國家、省市系列榮譽10余次。強化六五環境日品牌和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等活動宣傳,廣泛拓展生態環境保護陣線。市民年均參與人數達到20萬人(次)以上,形成了社會公眾積極參與生態環保的良好局面。
■ 堅持不懈實施美麗鄭州現代化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生態興則文明興。展望未來,綠色日益成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今后,全市生態環境系統將繼續堅定不移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引領,以碳達峰、碳中和為統攬,突出“六大行動”,扎實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持續改善全市生態環境質量,厚植國家中心城市現代化建設生態底色,讓全市人民有更多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一抓“雙碳”行動,讓空氣時時新。未來十年,將“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干”,全面提高環境治理綜合效能,實現環境效益、氣候效益、經濟效益多贏。
一是空氣質量全面達標。聚焦重污染天氣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貨車污染治理三大標志性戰役,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到2028年,全市PM2.5、PM10等指標將達到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到2035年,全市臭氧將達到空氣質量二級標準,讓群眾可以呼吸到清新的空氣。
二是碳排放穩步達峰。推動建成高標準城市大氣溫室氣體監測網絡,建立完善的碳排放監測和評估體系,在全省乃至全國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建立完善碳普惠、碳交易制度體系,為實現“雙碳”目標作出鄭州貢獻。
三是推進綠色低碳轉型。積極踐行綠色低碳發展戰略,持續推進結構調整,著力培育綠色產業鏈,推動低碳能源發展,加強新能源車輛推廣,不斷擴充生態環境容量,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增添綠色動力。
二抓“四水同治”,讓水質處處好。以國家發展改革委制定的《河南鄭州等地特大暴雨洪澇災害災后恢復重建總體規劃》實施為契機,按照“四水同治”要求,科學統籌水資源利用、水生態建設、水環境監管,構筑“一屏(黃河干流生態屏障)四帶(伊洛河、賈魯河、潁河、雙洎河河流生態帶)多廊(汜水河、枯河等十余條河流生態廊道)”的區域水生態環境保護格局。突出節水減污、源頭治理、活水循環、生態擴容,持續提升水環境質量,改善河流生態流量,恢復河湖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真正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未來十年,全市水環境質量將進一步改善,南水北調鄭州段水質穩定達標,境內6個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83%以上,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100%。水資源保障能力明顯提升,水生態修復工作成效顯現,賈魯河、伊洛河、雙洎河及金水河、東風渠、索須河等河流均實現“有河有水、有魚有草”。
三抓城鄉一體,讓土壤全面凈。每寸土地都是群眾賴以生存之本,只有“土好才能糧好,土安才能居安”。下一個十年,全市生態環境系統將持續深化土壤污染防治,保障農產品和人居環境安全,著力夯實“美麗鄭州”的土壤環境基石。
一是持續打造“1+2+3+4”的建設用地土壤環境監管模式,水和土壤實現同防、同管、同治“一盤棋”協同治理,建設用地實現全生命周期“一張網”準入管理,土壤環境信息化監管實現“一張屏”智慧化監管,讓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做到“土地穩,居有依”。
二是堅守“藏糧于地”的政治底線,扎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建立健全耕地質量監測評價制度,實現耕地質量動態監測網絡,全面建成耕地土壤污染源頭預防體系,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穩定保持在100%,助力“糧豐收,人心定”。
三是全面實施“源頭減量—循環利用—過程控制—末端治理”七大工程體系,推進農業綠色發展,農村垃圾、廁所基本實現全收集、全處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90%以上,全面消除農村黑臭水體,用生態振興助力鄉村“美麗增效”“和諧增效”“富裕增效”,推動“鄉村治,天下安”。
四抓多元治廢,打造無廢樣板城。積極推進全國“無廢城市”創建試點,以“1+8”鄭州都市圈為依托,緊緊圍繞工業固體、生活垃圾、建筑垃圾、農業固體、危險廢物等固體廢物,加快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化、主導產業生態化、工業固廢多元化、生活垃圾精細化、農業固廢循環化、建筑垃圾資源化、危險廢物無害化、無廢理念全民化,著力打造無廢特大城市中原樣板,并進入全國“無廢城市”建設的第一方陣。
五抓全程監管,服務效能大提升。一是全方位強化源頭引領作用。以“雙碳”為指導,根據國土空間規劃、“三區三線”調整結果,優化鄭州市“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強化規劃環評效力,推進項目建設入園進區。
二是全方位提升“放管服”改革水平。創新監管能力舉措,優化營商環境;以爭做“金牌店小二”為抓手,繼續推廣、拓展“零跑腿”“不見面”審批等高質量服務,積極服務重大建設項目、民生工程和小微企業等項目環評。
三是全方位落實排污許可“一證式”管理。在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全覆蓋基礎上,深入推進管理動態更新和提質增效,按照“雙隨機、一公開”要求,實施排污許可清單執法,夯實生態環境部門監管責任,為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貢獻環保力量。
六抓全民參與,培育綠色新風尚。深入宣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動全社會筑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等理念,不斷增強公眾生態文明素養,培養自覺踐行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的良好習慣,確保生態環保從我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建立完備的“碳匯”體系,把“碳匯交易”融入綠色出行、綠色消費、綠色生產以及植綠護綠等各方面,與企業、個人的經濟利益緊密掛鉤,最大限度調動全民行動的積極性。持續發揮好“鄭州環保有獎舉報”微信公眾號和12369環保熱線作用,暢通群眾參與環保的渠道,匯聚全民環保、人人行動的磅礴之力,使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成為全社會的內在要求和自覺行動。
生態環境是關系黨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在今后的工作中,鄭州市生態環境系統將繼續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錨定“兩個確保”,落實“十大戰略”,牢固樹立“三標”意識,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為美麗鄭州和現代化國家中心城市建設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