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報全媒體記者 王翠 通訊員 李曉靜 高磊 文/圖
當喧囂歸于沉靜,當繁忙變為堅守,一群身著橄欖綠的杜嶺“跑男團”晝夜奮戰、步履不停,他們通過巡邏值守、疫情摸排、協助核酸檢測、物資配送等方式,確保防控措施落實到位,為打贏疫情防控戰貢獻巡防力量。
日送百單“跑男”守護萬家煙火氣
清晨5點多,杜嶺街道巡防隊信息員高磊小心翼翼地打開家門,卻被沖出被窩的兒子攔住了去路。“爸爸,我不要你出去,外面不安全!”“爸爸要給爺爺奶奶們送吃的!寶貝要乖乖在家上網課。”
高磊服務的樓院,是西里路社區的無主管老舊樓院。
院內老年居民較多,為了使他們安心居家,高磊主動承擔起樓院“送貨員”責任,他幫助不會網上下單的老人購買醫藥、蔬菜、米面等生活用品,免費為老人們配送酒精、口罩等防疫物資。
每天他從快遞、外賣手中接過100多單生活用品,再統一消殺、逐單標記、分樓棟“零接觸”派單配送,6層高的小樓,高磊送完所有單往往需要大半天,回家后常常累得腰酸背痛。“這孩子每天都會來看我,叮囑我按時吃藥,幫忙檢查水、電、燃氣閥門,幫我網上繳費,有他在我覺得很安心。”一老年居民說。
夜幕降臨的樓院內,傳來陣陣飯菜的香味,此時,高磊和“跑男團”的隊友們依然奔走在各樓棟單元,為較晚下單的居民送去生活所需。結束一天的忙碌后,高磊草草吃了晚飯,又奔向張砦街社區杜嶺西街1號院卡點,檢查進出人員戴口罩、核酸檢測碼、樓院碼“三件套”,筑牢“外防輸入”屏障。
“拼命三郎”不用充電卻能量滿滿
清晨5點多,巡防隊的海雪林化身“運輸隊長”已經騎著心愛的電動三輪車,奔波于醫療衛生服務站、杜嶺中街社區間為核酸檢測工作提前忙碌地準備著。
酒精、防護服、手套、手消......他認真地核驗著每一樣醫療物資,再一次次搬起、放下,運送至各個核酸檢測點。忙完這一切的他又化身“送餐員”騎上這輛三輪車,將已準備好的熱騰騰的盒飯送到抗疫一線醫護手中。
協助核酸檢測、喊樓提醒、秩序維護、卡點值守、護送急病居民就醫,他每天就像旋轉的陀螺,一樣也不落下。為了使核酸檢測更方便、快捷,海雪林同大家一起將電動三輪車改成了移動核酸檢測站,開著“專車”拉著醫務的他成為了這條街上最忙碌的“拼命三郎”。
“小喇叭”+敲門行動,喊出杜嶺人情味
“1單元的居民出來做核酸啦!”隨著字正腔圓、鏗鏘有力的喊聲,每次核酸檢測,巡防隊白班分隊長史存才都會逐單元逐戶敲門通知,并根據現場情況控制檢測人數,在西里路社區居民群內溫馨提示下單元居民提前準備。
面對老幼病殘等特殊人群,史存才還會帶領醫護人員挨家挨戶地上門采樣,確保不漏一人。6層高的小樓,一層層地爬上爬下,一戶戶地提醒。
在核酸檢測現場,他維待秩序、不厭其煩地叮囑居民戴好口罩,為居民答疑解惑,核酸檢測結束后,他又“承接”了樓院消殺任務,垃圾桶、綠化帶、單元樓道等,他拉網式消殺一處也不放過,一天下來忙到喝不上一口水,他終于因嗓子發炎暫時失聲,卻為居民創造了一個安全的生活環境。
夜間巡查,“守夜人”巡出居民安全感
凌晨,巡防隊員孫忠吉身穿防護服、手持手電筒全力配合煙草院社區網格長、民警、醫護開展夜間“掃街行動”。
他們,走遍大街小巷,尋遍涵洞橋下、河堤公園、建筑工地,全域全力摸排每一名流浪在外的外賣、流浪人員等信息,建立重點人員健康臺賬,免費提供核酸檢測、生活幫助等,一旦發現可疑人員或突發狀況現場處置并及時上報,為轄區居民撐開了“防疫傘”,送上了“定心丸”。
遇一抹青綠,許一世安好。
你可能為錯過了秋天而遺憾,但他們卻拼盡全力來復原城市繁華。
看杜嶺,那一抹讓人熟悉且安心的“巡防綠”正努力帶居民們擁抱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