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臨任務“我先上”、面臨分工“都可以”、面臨得失“不計較”、面臨危險“聽安排”……本輪疫情發生以來,中原區林山寨街道河南工大社區科技綠苑小區疫情防控臨時黨支部黨員志愿者毫不退縮,攜手抗疫,全心全意守護居民健康安全。
經過一個多月的合力抗疫,科技綠苑小區于11月14日解封。解封當日,業主群沸騰了,滿屏都是感謝感激的話語,其中說的最多的就是感謝小區黨員突擊隊和志愿者,“你們的辛苦我們看在眼里,你們的付出我們記在心里,感謝你們這么多天的守護。”
面對群眾的謝意,臨時黨支部書記尚好榮表示,群眾的認可和滿意,正是臨時黨支部“三起來”活動作用發揮的最好檢驗與肯定。
聞令而動 臨危扛旗
黨支部成了志愿者的指揮部
10月中旬,鄭州新一輪疫情爆發,科技綠苑小區第一批落實疫情防控措施,由于疫情播散面廣、傳播速度快,小區內很快出現確診病例,防控形勢不斷升級,隨之而來的單元樓封控、組織消殺、確診病例轉運、全員核酸篩查等緊急工作,讓社區和物業的4名人員應接不暇。一時間,居民群里質疑聲、牢騷聲不斷,加強群眾生活物資保障工作刻不容緩。
在這種緊急情況下,在林山寨街道組織員胡艷芳提議下,科技綠苑小區疫情防控臨時黨支部緊急成立,并召開臨時會議,分析形勢,研究對策,確定分工,其中,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軍糧供應中心工會主席尚好榮任支部書記,市城市管理執法支隊綜合辦公室副主任郭向陽任副書記。鑒于當時形勢,黨支部會議研究決定招募黨員志愿者,成立黨員突擊隊,分組開展疫情防控工作。
支部黨員即刻分頭行動,郭向陽負責倡議、招募志愿者,在倡議書發出不到2個小時的時間里,社區49名黨員干部、年輕積極分子踴躍報名,黨員突擊隊成立了,也徹底打響了社區疫情防控保衛戰。黨支部迅速將人員分為核酸檢測組、物資保障組、防疫消殺組和執勤巡邏組,每組合理分配人員,力量保持均衡,迅速投入到防控工作中。在黨員隊伍中開展“黨旗飄起來、黨徽亮起來、黨員動起來”專項活動,團結一心、戰斗一起,分秒必爭、晝夜奮戰,切實筑起聯防聯控、群防群治的抗疫屏障。
靠前指揮 模范帶頭
黨支部成了急難險時智囊團
“此次疫情如猛獸侵襲、如槍林彈雨,多少次如臨大敵,多少次面臨困境,多少次江湖告急,緊急封控、親人分離、物資緊缺、社區人員隔離、物業人員換將……每一次都令親身經歷、親眼所見的人都誠惶誠恐、心有余悸,但都一一挺過來了,因為我們深知,群眾的信任絕不能辜負。”11月14日,郭向陽在抗疫小結中這樣寫道。
回想疫情發生前期,小區連續出現確診病例,居民已經談“陽”色變。每天堅持在全員核酸檢測一線的郭向陽,聽到一位獨居老人說“啥時候能買菜,我家里只剩下大蒜了”。郭向陽當即意識到,老弱病殘等特殊群體的生活物資保障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臨時黨支部立即部署,采用三種方式同步收集必要物資所缺信息:一是核酸檢測組在秩序維護過程中,多一句家里缺什么的詢問;二是業主群動態接龍,讓獨居老人兒女幫忙遠程填寫所缺物資需求;三是公布物業電話,電話采集物資緊缺信息。最后將三者信息匯總一處,志愿者合理分工,各盡其責,經過多方協調,最終打通了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看著老人們的燦爛笑容和業主們的鞠躬致謝,志愿者們知道這是值得的,他們用心保障好群眾基本生活和就醫用藥等需求,解決群眾的燃眉之急,是打贏疫情防控的阻擊戰的關鍵一步。
聯防聯控 誠心服務
黨支部成了鄰里親朋貼心人
疫情吃緊期間,雖然管控嚴格,但仍確診病例。為了及時找出問題根源,研究對策,市委下沉專班的鄭州市總工會副主席齊智慧、市總工會辦公室副主任成玉貞、中原區征收辦副主任鄭劍、林山寨街道組織員胡艷芳召集臨時黨支部開會,共同研究管控中存在漏洞,及時總結出先消殺后檢測等“八步走”核酸檢測流程,形成辦事處負責快轉快清、專班負責無接觸物品傳遞、黨支部負責核酸檢測和物資保障等一系列聯防聯控機制。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小區疫情防控形勢逐漸好轉,志愿者力量也在不斷的增加,從當初的49人到后來的71人,年齡最大的70多歲的退休老黨員,年齡最小的剛20出頭的入黨積極分子,每個人都在發揮著積極的作用。隨著國家“二十條”管控措施的頒布,業主對解封的期盼與日俱增,為了了解大家的想法和需求,黨支部及時收集群眾訴求,分門別類,有力有序解答了群眾急盼的“小區全員核酸排異、確診病例轉運、精準防控措施落實、人員進出管理及小區供暖等”問題。黨支部的回復讓居民紛紛點贊,一位業主在群里說:“黨支部設身處地的為我們著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難,真是讓大家吃了一顆定心丸。”
11月14日,小區迎來解封。黨支部決定要進一步鞏固前期防控效果,引導小區居民保持鄰里和睦積極向上的狀態。
“雖然我們是臨時黨支部,但戰疫責任‘不臨時’。也正是因為有了黨旗引領,才能讓群眾更加依靠和依賴組織,才能廣泛動員群眾、組織群眾、凝聚群眾,匯聚起齊心協力、共克時艱的強大正能量。未來,我們有勇氣有信心應對更多的風險和挑戰,會一如繼往守護好我們的家園。”郭向陽說道。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董艷竹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