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山河錦繡》的編劇,由甲老師對該劇的每一處情節都再熟絡不過了,可是,他現在仍像普通觀眾一樣在追劇,并看得“上頭”。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出品、呈現脫貧攻堅偉大歷程的原創自制電視劇《山河錦繡》正在央視一套熱播,收視領跑全時段,被熱議并得到觀眾好評。近日在接受專訪時,由甲坦承《山河錦繡》的拍攝難度很大,“既要藝術化表達扶貧攻堅,還要情感飽滿,我現在看了成片,很有煙火氣,拍得非常精準好看,超出了我的想象。”
時間緊任務重 參考了大量第一手鮮活的素材
《山河錦繡》集結了國內一流的創作團隊。該劇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出品,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攝制,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有限責任公司承制,導演由曾執導《新居之約》《石頭開花》等劇的著名導演余淳和曾執導《平凡的世界》等作品的呂紫伯擔任;由甲、韋言、吳海中編劇;李乃文、王雷、顏丙燕、胡明、姜冠南、蘇青、張嘉益、丁勇岱、馬少驊、張志堅等塑造過眾多經典角色的實力派演員參演。
《山河錦繡》時間跨度近30年,講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中西部地區,兩個不同姓氏的村莊因為一場天災合并成一個村子,村黨支部書記趙書和一心想改變家鄉貧困的面貌,同時,他還要處理好與以柳大滿為代表的柳氏村民之間的關系。當年曾經跟隨父親下放到村子里的國文對這片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他與趙書和、柳大滿在年輕時都是好友,三個人為了擺脫貧困做出各種努力和嘗試,兩代人前赴后繼投身扶貧事業,最終使村莊徹底擺脫了貧困。
由甲以“時間緊任務重”來概括《山河錦繡》的編劇工作,他透露自己接到編劇任務時是今年元月,電視劇要6月開機,“當時壓力很大,非常困難。我們收集了大量資料,采訪了大量基層的扶貧第一書記、村主任,有的通過實地,更多的是通過視頻或電話交流。國家鄉村振興局的相關領導是我們這部劇的顧問,給我們提供了大量第一手鮮活的素材。我們就在這個基礎上進行篩選,進行架構、板塊和人物設計。真正動筆是在今年3月份,電視劇6月底開機,我以往的創作經歷是沒有半年時間,很難寫出30集的初稿,這次的‘緊迫’對我來說也是‘第一次’。”
除了大量的文字、視頻素材以及電話采訪之外,劇組還邀請了很多參與扶貧攻堅的干部與編劇團隊開會,和他們當面探討交流,讓編劇團隊有更為直觀的感受,“劇組在采景時也會發回照片,對我們的創作品質給予了很大幫助。”
創作劇本時,由甲會為那些故事和人物而感動,像電視劇開始時泥石流那場戲,以及高校長去世等情節,他都是以充沛的情感書寫的,由甲說:“我在寫的時候就哭了,描述了很多細節,電視劇中呈現得更為詩意化一些,效果也很好。”
劇中的水泥廠、木耳智能大棚生態園的建立等情節,都是在真實故事的基礎上進行的藝術加工,“劇中的水泥廠是在十幾年前開辦的,有些商人利用落后地區急于脫貧的心理,用淘汰的技術去建廠,造成污染。黨的十八大以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發生了歷史性改變。水泥廠這個事件就是我們根據實地來選取的。而柳家坪產業脫貧的一個事件是木耳智能大棚生態園的建立,我們則是以陜西省柞水縣木耳的故事為基礎,參照了這個村產業脫貧之路的事例,甚至趙書和、柳大滿和張嘉益演的國企幫扶干部,他們身上都有很多原型人物故事的影子。”
佩服導演和演員主創團隊的二度創作能力
因為時間要求比較緊,由甲把分集大綱拿出來以后又加了兩個編劇,大家齊頭并進互相配合開寫初稿。而除了在時間上創造了自己的“最快”記錄,由甲還第一次全程跟組。
由甲深深佩服導演和演員主創團隊的二度創作能力,“主創們對劇本進行了全面調整和修改。”《山河錦繡》拍攝的兩個半月時間,由甲親眼目睹了主創團隊的辛苦,“余淳導演白天拍完戲,晚上十二點鐘找我,我們就商量明天的戲怎么弄,這樣大概七十多天,我幾乎天天出飛頁,按照導演和演員的意見反復修改。有時一場戲今天上午要拍了,他們到了現場,根據現場還在調整,所以,我覺得這個劇本凝聚了導演、演員很多的貢獻,我們編劇的初稿只是提供了一個框架,很多東西都是在拍攝中完成的。”
如此高強度的創作經歷讓由甲感慨寫完這個戲“就跟脫了幾層皮一樣”,可是這些天很多朋友看劇后,驚訝于怎么可以寫得這么真,“用陜西話說就是‘真實得很’,這又讓我很開心,我之前雖然沒有寫過同類的農村題材,但我周圍都是陜西人,我又在陜西當過三年老師,所以,我雖然沒有生活在陜西農村,但也有一種陌生的熟悉感,我了解他們,我知道他們,我也知道農民現狀。”
拉大縱深,書寫30年的歷史變遷
“全景式、立體化、史詩般展現脫貧攻堅歷史”,這是《山河錦繡》的定位,如何“破題”?由甲透露主創為此煞費苦心,最終確定了拉大縱深,書寫30年的歷史變遷。
資料顯示,2013年全國有800多個貧困縣,大部分集中在中西部,尤其是老少邊窮地區。由甲說:“為了史詩般去表現這個戲,我們把時間拉到1992年,當時國家也在扶貧,有一個“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就是對當時全國農村8000萬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力爭用7年左右的時間基本解決,我們要是放到那個時間的話,就可以呈現出史詩感和立體性。從90年代開始,把扶貧、脫貧銜接鄉村振興,作一個史詩般的連接,這樣就破題了。”
至于“全景”,由甲講述說有上下五級書記,從村支書、鄉書記、縣書記、市書記到省書記,如何架構?“我們最終把故事發生的主場景選取在了秦嶺山區,我當年剛參加工作的時候和一個政府派的工作組去過農村,《山河錦繡》的半山村原型就是我在秦嶺山里駐村時候的一段經歷,那里發生過泥石流,因此兩個村子并村。當然,劇中兩個村子并村后發生的故事,屬于藝術想象和虛構。”
而對于這30年的故事,哪個時間段是創作難點,由甲坦承后面的部分難寫,“因為前面帶了一種農村劇的基調,像換親、爭吵,只是寫貧困現狀,寫貧困形成的原因,這種戲情感比較飽滿,沖突比較激烈,但是后面要描述中央出臺精準背后扶貧的政策,寫國文的那種執著,他到工作隊來摸排,以及第一書記下來發揮的作用等情節,我覺得要寫好難度很大,因為你要把它藝術化表達,還要情感飽滿,不能丟失了煙火氣,我看過完成片,覺得非常精準。”
連夜改劇本 做到了真實,接地氣,情感飽滿
“真實”也是觀眾對這部劇評價最多的“高頻詞”,雖然村民們的生活對很多人來說是陌生的,但喜怒哀樂的情感是共通的,觀眾極易代入自己的情感,而那些質樸生活化的臺詞又都有著濃郁的煙火氣,這種煙火氣不是九十年代的農村所特有的,而是彌漫在這片國土上的濃郁生活氣息。
事實證明,好作品一定是精雕細琢地“摳”出來的。觀眾稱贊《山河錦繡》接地氣,由甲認為這首先要歸功于導演余淳,“導演擅長拍生活劇,他對人物關系,對人物呈現有他的心得,這也給了我很多啟發和經驗。從現在播出的情況來看,也算沒有白費勁,在劇本扎實的基礎上,導演又下了很多功夫。”
為了達到導演的要求,由甲透露,幾乎每場戲都進行了進一步的豐富,“舉個例子,高楓長大以后當了扶貧工作隊長,他是吃百家飯長大的,所以對家鄉深有感情,想回去為鄉民辦實事,開展扶貧工作,村民們都想當貧困戶,因為他們覺得是貧困戶后,國家有一系列的補助,但這里有一個問題,給誰當、不給誰當都按國家標準。可是高楓吃過你家的飯睡過他家的炕,手心手背都是肉,所以他就陷入了兩難,甚至因為堅持原則還得罪了一些鄉親。這里有場戲是村民大會,那場大會的戲第二天要拍了,導演需要豐富,跟我聊完后已經是凌晨了,統籌不停地問‘由老師寫完了嗎、改完了嗎?’我整理和修改后大概有5頁紙,他們幾乎到上午開拍時才拿到最新的劇本,給他們帶來很大不方便,因為劇本不出來,各個部門不好工作,我們的拍攝基本都是在這種艱難當中完成的。”
正因如此辛苦,由甲現在看劇時才感觸尤其深,他笑說自己作為普通觀眾打分的話,肯定會給高分,但作為編劇則不好打分,“你是創作者其中的一員,不能王婆賣瓜。但我可以從這個方面說,它基本上做到了真實,接地氣,情感飽滿。就是三個真,演員的表演是真誠的,導演的創作是真摯的,直面貧困的狀態是真實的。”
突破之處在于揭秘了黨中央制定扶貧政策的來龍去脈
扶貧劇很多,如何做出新意有所突破,顯然是《山河錦繡》主創的一大難題。由甲介紹說他們研究了很多扶貧劇,《山河錦繡》的特點在于講述了黨中央制定扶貧政策的來龍去脈,對于政策的出臺有揭秘性,“我們這個戲告訴觀眾,國家為什么要進行這場偉大的脫貧攻堅,攻堅的難度在哪里?比如,中西部22個省委書記、省長簽軍令狀,跟打仗一樣,我們在戲里都有表達。脫貧的成果還要由第三方評估驗收,就跟考試一樣。不僅僅是第一書記和工作隊,我們五級書記在同一個戰壕里,大家上下同心,齊心協力,完成了將近一億人的脫貧,真是波瀾壯闊,這是減貧史上的奇跡,所以,創作這個作品時我也被震撼了。甚至有1800多位扶貧干部倒在工作崗位上,像黃文秀這樣的年輕人,他們譜寫了新的青春之歌。”
也因此,《山河錦繡》寫了兩代人為脫貧做出的努力,除了趙書和等老一輩,還有高楓、趙書和女兒趙雅奇這一代年輕人,“趙雅奇就代表了黃文秀的形象,她回來做了第一書記。《山河錦繡》是藝術作品,我們想讓情感張力更大,把人物關系編成一個網,如果是一個外來人做第一書記,在《山河錦繡》中很難把戲寫得既有家庭戲又有工作氛圍,層面表達沒有這么豐富,所以,就將這個人物寫為趙書和的女兒。習總書記總結的 ‘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這十六個字的脫貧攻堅精神,就是我們作品力圖呈現的主題,所以說,在史詩感、立體性和全景表達上,我認為避開了以往同類作品,這是《山河錦繡》獨有的特點。”
由甲感恩于遇到了這么強大的創作班底,“沒有導演,沒有這些演員,我劇本中的很多訴求也實現不了。這個劇的成功離不開導演的二度創作和把控,離不開演員。導演選的大多數演員都是陜西演員,他們了解陜西農村和陜西文化,所以身上有那種真實的氣息,沒有表演痕跡,包括臺詞,他們也會有所發揮,我覺得又在一個維度上對人物豐滿、生動起了很大作用。”
因此,由甲說《山河錦繡》是凝聚了全體演職人員的心血之作,是大家通力合作齊心協力的結果,作為其中一員,由甲感到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