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廣州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張屹在廣州市醫藥物資供應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專家預測廣州疫情將在2023年1月上旬達到高峰,廣州正加強醫療資源儲備,提升救治能力。
近期,不少網友也在社交平臺上,分享自己感染新冠病毒后的經歷。有的人高熱不退,有的人四肢酸痛,為什么會出現不同的表現?普通人應該如何看待即將到來的感染峰值?南方日報、南方+記者采訪了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感染科主任林炳亮。
專家提醒,感染后雖然體內已存在抗體,半年內再次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較低,但奧密克戎變異株免疫逃逸能力強,出門仍建議做好防護。
科學認識:抗原深淺不能判斷病毒載量
南方日報、南方+:有的網友說,自己感染病毒后嗓子像“吞刀片”,但也有人說自己“吃得香”“很亢奮”。為什么大家感染后的表現會不同?
林炳亮:人感染病毒后,體內都會出現免疫應激,由此產生炎癥反應。炎癥因子影響到不同的地方,出現的癥狀就不同。最常見的表現就是發熱、肌肉酸痛、喉嚨痛、咳嗽等癥狀,新冠病毒還可以影響嗅神經,有些人味覺、嗅覺會出現短暫的影響。對于網友分享的“吃得香”“很亢奮”這些表現,如果真的存在,那就是比較少見的現象,也有可能因為感染后的焦慮等心理因素影響了睡眠。總體來說,人體感染病毒后通常會覺得疲憊、乏力。
南方日報、南方+:抗原T區越紅,就是病毒量越大嗎?顏色深淺是否會跟癥狀相關?
林炳亮:抗原是定性測試,不是定量測試。抗原的顏色深淺可能與病毒載量有一定的關系,但不能用它來具體判斷病毒量的高低。
首先,不同的人使用抗原的試劑不同,取樣區域、取樣時間、與反應液是否充分反應等因素,也可能影響抗原結果的顏色。其次,抗原檢測是檢測新冠病毒的抗原蛋白,不能反映病毒RNA的多少,所以它只作為判斷是否感染的定性檢測,而不是病毒量多少的定量檢測。如果是同一個人,通過同樣的試劑和操作方法,在感染的不同時段進行測試,抗原的顏色有可能出現深淺變化,但測試結果也同樣只能判斷是否感染,而不是病毒的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