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行新聞發布會。
目前防控形勢總體向好
國家衛健委新聞發言人米鋒介紹,近期,各地疫情呈局部零星散發狀態,防控形勢總體向好,平穩進入“乙類乙管”常態化防控階段。
3年多來,國家衛健委始終堅持因時因勢優化調整防控政策措施,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功避免了致病力較強、致死率較高的病毒株的廣泛流行,有效保護了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同心抗疫,我國取得疫情防控重大決定性勝利。
加強疫情監測和常態化預警
米鋒介紹,當前,全球疫情仍在流行,病毒還在不斷變異。要圍繞“保健康、防重癥”,壓實“四方責任”,盯緊關鍵環節,繼續完善“乙類乙管”各項措施,進一步提升常態化防控和應急處置能力。
要加強疫情監測和常態化預警,密切跟蹤研究病毒變異和傳播情況,提升疫情早發現、早處置和應急響應能力。優化分級診療機制,提升醫療救治能力。持續做好養老院、社會福利院、托幼機構、學校等疫情防控,強化老年人、兒童等重點人群健康服務。加快推進新冠疫苗接種,提升群眾防病意識,筑牢疫情防控的社會大防線。
梁萬年:本輪疫情已經基本結束
會上,有記者提問:走出大流行的標志是什么?如何理解“取得決定性勝利”,這是否意味著本輪疫情已經結束?
國家衛健委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表示,大流行這個概念是反映一個疾病流行強度的指標,從公共衛生的角度看,一個疾病疫情的流行強度可以分成四個類別:一類是散發,即疾病和疫情在人群當中處于散發狀態;第二個是暴發,在局部地區或單位,或者在某些特定人群,短時間內出現大量病例;還有一個強度指標是流行,疫情的播散范圍很廣泛,實現了跨市、跨省的播散;最強的強度是大流行,出現了跨國、跨洲的傳播。
梁萬年說,2020年3月,世界衛生組織宣布的強度是大流行,迄今新冠疫情仍然是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從全球的角度看大流行的狀態還存在,疾病的危害也依然存在。但是我們國家的新冠病毒疫情防控取得了重大的決定性勝利,作為一個人口大國成功走出大流行,我們創造了一個典范。
走出大流行的標志,從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指標,從疫情防控,特別是公共衛生的角度來看,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個指標是疾病的感染率到底處在什么狀態,其中有兩個關鍵的感染率。累計感染率,是在一個地區、一個國家、一個人群當中,在一定的時間內總的感染率;新發感染率,比如說每日有多少人新發,在特定的人群中新發了多少人群的感染。
另一個指標是人群的免疫水平或者是免疫率,判斷體內抗體的水平,也就是抗免疫屏障、免疫保護率達到什么狀態。
第三個指標是看病原體。看新冠病毒有沒有發生質的、有公共衛生意義的變異。
第四個指標是從醫療衛生供方的角度看,每日的接診門診量、住院情況、重癥情況、死亡情況,以及整個醫療衛生系統應對的能力。
最后是看整個防控能力,從機制到控制疾病的手段和能力是否基本具備。
談到“決定性勝利”,梁萬年表示,對我們國家來說,它意味著我們已經經受住了這一輪疫情的沖擊和考驗,建立了比較好的人群免疫屏障。如果從疫情本身的特點來看,可以說疫情已經基本結束,但不能說它是完全的結束。現在,感染在我們國家還處在零星、局部的散發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