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日報》版面截圖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
核心提示
黨的二十大報告闡明了中國式現代化的豐富內涵,強調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重要特征。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當前,全市上下正在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全國兩會精神,以“當好國家隊、提升國際化、引領現代化河南建設”為總目標,全面開展“三標”活動、深入推進“十大戰略”行動,加快“四高地、一樞紐、一重地、一中心”和鄭州都市圈建設,以風雨兼程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全力以赴拼經濟、千方百計促發展,奮力譜寫中原更加出彩的鄭州篇章。
本報與《鄭州日報》同步推出【家國同春】——中國式現代化的“鄭州圖景”大型系列報道,全方位展示鄭州市全力以赴跑出高質量發展“加速度”的干勁和蓬勃的朝氣。今日刊發第六篇章“鄉村振興”之三《和美鄉村展新顏》。
鄉村不僅是農業生產的空間載體,也是廣大農民生于斯長于斯的家園故土。鄉村基礎設施的完備度、公共服務的便利度、人居環境的舒適度,與農民生活的舒適度和幸福感關系密切。
黨的二十大提出,要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扎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并就此作出重點部署。
近年來,鄭州市扎實推進鄉村建設行動,加快提升公共服務、民生保障水平,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產業,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大力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提升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管城區張華樓村容整潔,是鄭州美麗鄉村建設的縮影
村莊變景區
建設美麗鄉村是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力抓手。
截至目前,鄭州市已建成美麗鄉村精品村50個,推出7條鄉村旅游精品線路,美麗鄉村嵩山組團、伏羲山組團、長壽山組團和沿黃美麗鄉村旅游帶基本形成。23個精品村被認定為3A級景區村莊,1個被認定為2A級景區村莊。按照環境美、田園美、村莊美、庭院美“四美鄉村”標準,鄭州持續推進237個美麗鄉村示范村創建工作。
3月9日,中國新密·伏羲山第十七屆杏花節在伏羲山風景區管委會樓院村拉開帷幕。樓院村是鄭州市美麗鄉村精品村,擁有國內罕見的野生杏林,野生杏樹遍布田間地頭山坡和農家房前屋后。每年3月前后,漫山遍野的杏花競相吐蕊開放,到處是杏花的海洋,置身其中,讓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樓院村把自然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從2007年開始舉辦杏花節,帶動鄉村旅游發展,拓寬村民的增收門路,賣特色小吃、種果樹、養柴雞、開酒吧、建民宿……村民的腰包日漸鼓起來。如今,杏花節已經成為當地一張亮麗的旅游名片。
家園更宜居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
鄭州市扎實開展農村人居環境集中整治行動。全市55%的行政村實現了美麗鄉村的建設目標,44%的行政村實現了干凈整潔的治理目標,初步實現全域農村“凈、綠、亮、美”。
持續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全市建制村通硬化路率始終保持100%,20戶以上自然村實現通硬化路。深化“交通運輸+”,建制村通客車率、直接通郵率保持100%。全市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7.53%。
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全市農村中小學實現多媒體教室覆蓋率100%,全市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84.76%;全市縣域城鎮和農村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全市鄉鎮衛生院達標率86.3%。建成縣級特困供養機構6個、農村幸福院104個。
風景變錢景
鄉村不僅要宜居,還要宜業。只有鄉村產業興旺起來,才能帶動資金、技術、人才等更多流向農村。如何推動“美麗風景”變為“美麗經濟”?
鄭州市因地制宜,培育美麗產業。堅持城鄉融合、文旅融合,以沿鄭少高速、鞏登高速和沿黃旅游通道美麗鄉村建設項目為重點,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鄉村民宿等新產業、新業態,拉動鄉村文旅消費。
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撬動作用,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美麗鄉村建設。2021~2022年,鄭州市安排市級財政資金11.95億元,扶持建設50個精品村項目,吸引龍頭企業、鄉村企業家、致富帶富能手等社會投資53.6億元,目前已投入6.1億元。采取村民集體經濟組織入股、農村廢棄宅基地等“四荒地”再利用、鼓勵村民參與創業、引導新鄉賢回鄉投資創業等方式,讓村民享受村莊發展帶來的經濟收益,在家門口實現就業。50個精品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到1.34億元,其中,47個村莊超10萬元、14個村莊超百萬元、3個村莊超千萬元。
鄭州市還堅持以改革創新激發鄉村發展活力,抓好以土地為牽引的農村改革,全面盤活農村耕地、閑置宅基地、集體建設用地。在市級50個美麗鄉村精品村先行先試,以農村閑置宅基地和房屋盤活利用為主要抓手,在宅基地集體所有權行使機制、農戶資格權保障機制、使用權流轉制度等9個方向探索改革路徑。2021年以來,50個精品村流轉土地14324.52畝,盤活宅基地599處。
治理促和美
如果說美麗鄉村建設更多讓鄉村具備了外在美,那么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則進一步促進其內在的和諧美。
鄭州市把各部門的力量統籌起來,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利用積分制、清單制等抓手,提升鄉村治理效能。同時,注重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持續推進農村移風易俗,通過制定規范、強化村規民約、黨員干部帶頭示范等方式,狠剎不良風氣,努力成風化俗。
鞏義市竹林鎮是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鎮,近年來,該鎮創新開展“積分制”管理,通過激勵方式推動移風易俗, 評分內容包括環境整治、摒棄陳規陋習,樹立婚事新辦、喪事儉辦觀念等。
“我平常刷道牙、給樹刷漆掙積分,居委會在年終或半年給予一定獎勵。”竹林鎮鎮東街社區居民孫步欽說。
“我們對居民積分一月一匯總,一季度一公示,年底的時候對達到積分管理要求的黨員群眾進行表彰,帶動更多的人參與進來,促進轄區形成文明、節儉、健康新風尚。”竹林鎮鎮東街社區黨總支書記趙現明說。
據悉,全市目前30%以上行政村采用了積分制、清單制。一些地方在鄉村治理方面走在前列:新密市成為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鞏義市竹林鎮入選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鎮,鞏義石灰務村、登封雷家溝村、新密高溝村、新密黃固寺村、滎陽南屯村、滎陽高山村、新鄭泰山村入選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武建玲/文 馬健 郭濤/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