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推進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黃河國家博物館土建工程、鄭州紡織工業遺址博物館建設;規劃構建“博物館群+大遺址公園”全景式展示體系;推出更多高水平、高質量的數字化主題展覽……3月25日上午舉行的鄭州市文物局長會議,敲定今年全市文物工作大盤。
會上,全國人大代表、鄭州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顧萬發首先傳達全國“兩會”精神并對會議精神進行宣講,統一全市文物系統人員思想、提高認識、指導實踐。會議傳達了全國、全省文物局長會議精神,通報表彰2021-2022年度文物工作、2022年度信息工作先進單位和個人。
去年全市博物館紀念館推出展覽93個
會議指出,2022年,全市文物系統以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為統攬,以重點項目為抓手,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構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范區和“兩帶一心”城市歷史文化布局,打造鄭州黃河歷史文化主地標,為加快建設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提供強力的文化支撐。印發《鄭州市文物博物館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全面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和博物館工作,努力打造一流考古體系、博物館體系、展示利用體系。以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為統攬,我市深化落實黃河、大運河、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戰略,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著力構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范區“兩帶一心”城市歷史文化布局。
通過“行走河南·讀懂中國”主題宣傳活動,我市積極宣傳推薦裴李崗遺址、雙槐樹遺址、青臺遺址等一批重要遺址。推動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黃河國家博物館等文博領域重點項目建設,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和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博物館開館,鄭州商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獲批掛牌,宋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獲批立項。同時加大文物價值傳播,成功舉辦第九屆博物館及相關產品與技術博覽會,推出“考古中國”、《考古鄭州》等文物宣傳傳播精品,鄭州文物工作影響力顯著提升。
2022年,全市博物館紀念館積極開展公共文化服務活動,推出“巍巍亳都,王都典范——鄭州商代都城文明展”“鄭州百年考古展”“繁星盈天——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展”等各類展覽93個,開展社會教育活動300余場,接待參觀人數210多萬人次。
全力打造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重地
今年,鄭州市將實施文物保護創新驅動、重點項目清單化推進,積極在加快推進文化強市、文物大市影響力美譽度上勇擔當、挑大梁,在深入實施省市文旅文創戰略融合發展上求突破、起高峰,塑造“行走鄭州·讀懂最早中國”主品牌,打造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重地,為加快推進國家中心城市現代化建設提供文化支撐和精神力量,為更好展示中華文明主根主脈貢獻鄭州力量。
會議明確,2023年度全市文物保護工作將重點把握:圍繞一條主線——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瞄準兩個重心——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基地中的全國重地建設、能力作風提升年,推進三大工程——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基本建成、黃河國家博物館土建工程、鄭州紡織工業遺址博物館建設,主辦和助力辦好四項活動——世界大河文明論壇、第三屆“中國考古·鄭州論壇”、大河文明展、二七“燈塔”專題展,突出五個重點——加強國家重大考古與科研研究、加強文物稽查和安全監管、提升助力經濟的營商環境水平和提高全市文博機構惠及公眾的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強化以保護為基礎以數字化為引領的文物活化利用、健全文物公共傳播和規范化體系。
按照會議部署,全市文物系統將推動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基地中的全國重地建設,以“當好國家隊、提升國際化、引領現代化河南建設”為總目標,分專題開展鄭州地區仰韶文化、夏文化、商文化研究工作,從學術層面助力謀劃中華文明主題樂園項目建設,參與鄭州興文化工程文化研究、編寫中華文明通俗讀本,謀劃以“重地”為主題的系列陳展。助力文旅文創融合發展,謀劃推動“兩帶一心”城市布局和仰韶文化、黃帝文化、夏商文化、黃河文化、嵩山文化等鄭州特色文化,規劃構建“博物館群+大遺址公園”全景式展示體系,規劃實施重點引領項目。全力服務保障好省博物館群建設。
全面提升考古科研水平
圍繞文化強市戰略、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基地中的全國重地建設等,我市將高質量實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研究工作以及國家重大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建立更加規范的區、縣(市)文物勘探、考古發掘業務工作指導和巡查巡視機制,推進全市考古工作規范化管理。
此外,市文物局還將加強公眾考古傳播,加大考古傳播,增強民眾考古認知。利用考古遺址公園、考古博物館開展考古研學活動,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啟動“河洛古國”雙槐樹遺址的展示研究中心建設,推動鞏義石窟寺、北宋皇陵等數字化保護展示工程建設。
加強文物科技創新
以建設碳十四測量實驗室為契機,相關部門將打造面向全國引領中部地區的考古學測年一流文物保護實驗室,加強博物館文物保護隊伍建設和獨有特色科技研究。同時 全面提升文物保護管理水平,強化基礎保護工作,完善文物保護管理機制,嚴格落實各項法規,積極推進《雙槐樹遺址保護管理辦法》立法工作,健全文物保護法規;加強文物保護單位保護報請、建設控制地帶等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盡快報請市政府定公布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加大文物安全防范力度
相關部門還將壓實文物安全責任,強化監督各地嚴格履行文物安全主體責任、各級文物部門安全監管責任、文博單位管理使用者直接責任。落實文物安全直接責任人公告公示制度,著力解決文博單位安全管理責任落實“最后一公里”問題。持續完善“先考古、后出讓”工作機制與服務措施,著力解決工作中出現的難點問題,逐步形成完備的制度管理體系,加大基本項目建設中文物保護行政監管和考古管理力度。
實施一批重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
為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我市將重點實施一批重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積極謀劃建設“誰是最可愛的人”抗美援朝紀念廣場,舉辦二七“燈塔”專題展,因地制宜地打造紅色文化高地和紅色文化精神空間。此外,文博系統還將系統梳理全市館藏文物資源底數,推出更多高水平、高質量的數字化主題展覽,提升展示服務水平,切實讓文物活起來、火起來,讓民眾真正觸摸歷史脈搏、感受文物之美。同時,高質量地謀劃支撐“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基地中的全國重地”的博物館展覽項目;積極參與承擔“中華文化走出去”“中原文化走出去”重點項目,按照國家安排,啟動埃及、羅馬尼亞國際合作考古發掘工作,深化與“一帶一路”國家的文物考古發掘、文物科技保護、文物學術交流。積極協助做好“世界大河文明論壇”申辦工作,舉辦第三屆“中國考古·鄭州論壇”、大河文明展等國際文化傳播活動,不斷提升鄭州文化遺產國際影響力和美譽度。
此外,市文物系統還將探索建立更加惠及公眾的公眾傳播體系,利用全媒體網絡傳播體系,圍繞“行走鄭州·讀懂最早中國”主品牌,圍繞打造“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基地中的全國重地”建設,發揮全市豐厚歷史文化資源優勢,打造《商都印象》系列,積極參與“微博文化之夜”活動。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成燕/文 通訊員 王羿/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