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由河南省作家協會、河南省文學院和河南文藝出版社聯合舉辦的張宇長篇小說《呼吸》研討會,在登封舉行。40余位作家、評論家、學者圍繞著《呼吸》展開研討,精彩紛呈,各具鋒芒,蕩激人心。
張宇是上世紀80年代涌現的實力派作家,曾任河南省作協主席,被譽為文壇“活鬼”,曾創作《疼痛與撫摸》《軟弱》《檢察長》《足球門》等影響深遠的作品。《呼吸》是張宇自2013年出版《對不起,南極》之后,沉淀10年重又捧出的力作。
再現達摩傳奇人生,寫這樣的文化巨人“非常冒險”
張宇的最新長篇小說《呼吸》講述了禪宗開山鼻祖菩提達摩的傳奇人生,再現1500多年前禪宗文化在中國播種生根、初祖誕生的過程。小說熔史料、歷史傳記與文學想象于一爐,通過一葦渡江、面壁九年、斷臂立雪、只履西歸等故事,塑造了一個血肉豐滿的達摩。同時,作者通過達摩這個來自古印度的佛教人物,對中國的經典傳統文化——從河圖洛書到《周易》《道德經》,從孔子、莊子到老子,進行了全新角度的理解與解讀。
作者筆下的達摩,大的框架忠實于史實,同時也激活了關于他的民間傳說。張宇說,對這本書的醞釀可以追溯到30多年之前,那時他就敏銳地意識到:“達摩雖然出生在古印度,來自古印度,卻是在如今的鄭州完成了他文化交流互鑒的卓越貢獻。他就是我們中國人、就是我們河南人、就是我們登封人、就是我們自己人。”
歷史上關于達摩的資料非常少,人們對他的了解并不多。“從動念寫這本小說,我就非常明白把握駕馭達摩這樣的文化巨人,非常艱難和冒險。”張宇說,30多年來,他格外關心、留意相關資料,有關達摩的書籍、電影全都搜集過來研讀,希望能塑造出來一個他心目中更加純粹豐富、靈肉豐滿的達摩形象。
開啟小說新模式,張宇寫得最有思想性的一本書
在專家們看來,寫好達摩,絕非易事,但是張宇做到了。小說中,張宇以他出色的小說家的功底與結構能力,以對歷史與文化宏闊且縱深的認識,以深入淺出、平白家常的敘事,使讀者與達摩一起,在一呼一吸之間進入接通萬物之境。
少林寺方丈釋永信說:“菩提達摩和禪宗少林的人類價值,不是一個過時的、懷舊的話題,而是一個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新課題。”
“張宇老師藝高人膽大,他有膽量,且有能力,寫好這個故事。”研討會上,河南省文聯主席、河南省作協主席邵麗說,能夠把虛構的東西寫的貌似真實,這是張宇的功力,《呼吸》是張宇最有思想性的一本書,亦開啟了小說的一個新模式。
河南省文聯兼職副主席、河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南飛雁認為,《呼吸》呈現出了思辨敘事的一種新的可能性、一種寫作個人生命體驗的新路徑、一種寫作古老故事的新的路徑。
在文學評論家、任瑜教授看來,這本書的寫法很有意思,張宇將那些重要的、嚴肅的、甚至有些神圣的問題,用一種輕松的態度講述成迷人的故事,在有我無我這種一呼一吸之間,就把佛學的精髓和我們傳統文化的很多的東西,包括把覺己和覺人、覺世聯系起來了。
少林文化學者、《禪露》主編鄒相說,張宇的寫作是一種思辨式的、沉浸式的、休閑式的寫作,讓整部作品充滿知識性、趣味性、邏輯性,與眾不同。
“張宇的長篇小說 《呼吸》,就是用作家的虛構加上他自己對古典文學的閱讀,再現了禪宗達摩歷盡艱辛、百折不撓創立禪宗的過程。”河南省政府參事王守國贊《呼吸》“是對優秀傳統文化時代表達的一個最好實踐”。
感知中國文化的密碼,帶領大家感知達摩的“呼吸”
《呼吸》不僅寫了達摩作為禪宗創始人的成長經歷,從印度到中國的經歷,更重要的是寫了達摩思想形成的過程,以及他在印度學成的佛教思想與來到中國后與中國的思想文化產生的碰撞和融合,這也是禪宗形成的歷史和過程。
河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鄭州師范學院校長孫先科認為,《呼吸》是故事與散文結合的一個跨文類文本,通過這本書,讀者能夠了解我們常識性地稱之為儒道釋的中國傳統文化是怎么形成的。
“張宇通過書寫達摩最初接觸中國文化時的陌生感,把讀者一起帶入重新認識和理解中國文化的初始點,用陌生化的方式再次面對我們早已經習焉不察、習以為常的思想文化,帶給我們耳目一新的感受。” 中國出版傳媒商報社社長、總編輯宋強評論道。
中華讀書報社總編輯助理舒晉瑜認為,張宇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對于達摩的理解和閱讀是充分的、活泛的,也是自在的,就像呼吸,順暢、自然、富有節奏,他是在感知中國元典文化的密碼,更是帶領我們感知達摩的呼吸。
文學評論家、孔會俠認為,《呼吸》這本書,是張宇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回饋,作家創作主題具備的文化的能量,是促成作家不斷地歷久彌新的創造力的一個源泉。河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文學評論家劉海燕認為,《呼吸》是一本真正值得對外翻譯和傳播的東方智慧之書。
河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河南省文學院副院長馮杰認為,這次活動是一次禪宗和文學的交流碰撞會,“在文學和文學之外,也給我們中原作家帶來很多啟發,中原作家要發掘中原文化的豐厚資源,不斷開拓本土文化元素,吸收、傳承中華文化的精華部分,有呼有吸,吐故納新,才能去踐行文化自信”。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秦華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