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6birc"></track><option id="6birc"></option>
    <samp id="6birc"></samp>
  1. <samp id="6birc"></samp>
    1. <b id="6birc"><ins id="6birc"><ruby id="6birc"></ruby></ins></b>

    2. <tbody id="6birc"></tbody>
    3. <samp id="6birc"></samp>

        <progress id="6birc"><bdo id="6birc"></bdo></progress>

          <tbody id="6birc"></tbody>
        1. 走進傳統村落 | 登封柏石崖村: 石頭村+紅色旅游+十大怪 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2023-04-05 來源: 鄭州晚報 鄭州客戶端官方網站 分享到:

          《鄭州晚報》報道版面

          日前,鄭州登封市大金店鎮袁橋村、白坪鄉寨東村,新密市超化鎮超化村、大隗鎮大隗村列入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而在前五批中國傳統村落評選中,鄭州也有多個村入選。入選后,這些村近年來的保護和發展如何?村民的生活有哪些變化?昨日,記者走進列入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徐莊鎮柏石崖村。

          漫步在蜿蜒的石道上,一間間石頭房子質樸典雅,一樹樹梨花清香撲鼻,一條條小路曲折回環,窄巷深幽。古石房、古石井、古石墻、古石路、古大樹……無不散發著古樸的氣息和歲月的神秘,讓人遐思無限。經過當地政府修繕后的老屋老宅,展現出山林中的天堂勝景,激活鄉村振興的“一池春水”。

          柏石崖村

          神秘石頭村 世外桃源般悠閑生活

          登封市徐莊鎮柏石崖村,又稱為“柏樹崖”“白石巖”,是一個坐落在高山密林中有著2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柏石崖地處半山腰巖壁之上,四周群山環抱,一道天然溪水輾轉流下,穿村而過。寥寥落落的人家散落在溪水兩岸。一條迂回的石徑和幾座小小的石拱橋,串聯起幾十棟石屋。冬去春來,沿著村里石路走入村中,古房古樹相掩的場景映入眼簾。整個村落布局合理,建筑基本上都由石頭壘砌而成。保存完好的石砌房、小四合院、石砌窯洞、石墻瓦房訴說著歲月的故事。石窯、石盆、石槽、石桌、石凳、石臼隨處可見,還有數以百計的石制農具,別具一格,人們親切地稱該村為石頭村。

          “喝點水吧,古井里的水很甜。”正在打水的大媽熱情地招呼著游客。枯藤、老井、翠竹,石屋、小溪、石橋,村民過著“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的桃花源般散淡生活。修繕后的老屋石墻,透露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村口的大樹歷經歲月的洗禮,仍是綠意滿枝,引來游客爭相拍照。

          站在柏石崖半山腰放眼望去,四周群山環抱,村莊猶如坐落在一個井字里。這里以種植小麥、玉米、紅薯等農作物為主。由于田地處在半山腰,柏石崖村民至今仍沿用毛驢耕種。

          八路軍后方醫院 傳奇色彩的紅色村落

          據史料記載,1944年9月,受黨中央和毛主席指派,皮定均司令員率豫西抗日先遣支隊來到登封,在白栗坪和馬峪川(今徐莊鎮)一帶建立了嵩山、箕山豫西抗日革命根據地。為了解決戰斗中傷員救治問題,他們在柏石崖建立了“八路軍后方醫院”,先后有200多名傷病員在這里接受治療。如今,村頭廢棄的石屋墻上還依稀可見“后方醫院手術室”“后方醫院伙房”等字樣。因為這些,柏石崖村還是重要的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為解決醫院病房緊缺問題,當地村民主動騰出自家院落、房屋、窯洞給傷員和醫務人員、警衛戰士使用。1945年9月,部隊奉命南下時,當地村民冒著生命危險保護隱藏在柏石崖村民家里養傷的戰士,發生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為中國解放事業作出了不朽貢獻。柏石崖不僅是中國傳統村落,也是一個帶著傳奇色彩的紅色村落。

          古村里的“十大怪” 怪怪透露出甜美生活

          處在高山密林中的柏石崖村有200多年的歷史,村里有“十大怪”遠近聞名,從各個角度反映了柏石崖村的獨有特色,吸引不少游客前來打卡。

          山溝石頭寨:柏石崖地處封閉山溝,村民就地取材,打造出一個石頭村寨。

          牲口地下呆:人住在地上房屋,牲口則安置在地下石窯。

          碾盤遍地曬:進村后隨處可見石碾、石磨盤、石臼等用品。

          磨坊千層蓋:舊時磨坊,石片蓋頂,別有味道。

          橿[jiāng]樹溝里歪:200年老橿樹斜依在河道,沉浸在波光粼粼的回憶中。

          國槐抱老宅:600年歷史的國槐,蒼勁有力,蔭蔽著古老宅院。

          拴馬石墻外:拴馬樁鑲嵌在石頭墻外。

          庭院山崖界:以石為墻,以崖為界,院在山中,山在院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古井水常在:一口古井,井水滋養了幾代人,如今依然清甜。

          三柏纏綿愛:3棵柏樹歷經百年,長在一起,生死不離。

          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柏石崖村的人文故事、鄉土情懷,深深地鐫刻在歷史的記憶里。柏石崖經過當地政府撥款修繕,古山村帶來了新發展。下一步,柏石崖村將依托“石頭村+紅色文化+研學旅游”的發展模式,從發展農業、民宿和其他產業上筑巢引鳳,讓柏石崖村看得見文化、留得住鄉愁、帶得動致富的鄉村振興畫面徐徐展開。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袁建龍 通訊員 陳意冰 文/圖


          分享到: 編輯:朱琳 統籌:歐陽永

          相關新聞

          www.uuyouji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