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鄭州著力發揮自身優勢,營造良好環境,聚集產業要素,著力促進跨境電商創新賦能,以制度創新激發潛力,以監管創新注入動力,以模式創新增添動力,推動綜試區建設向高質量高效率發展。
如今,在鄭州“遠在天邊”的海外商品市民觸手可及,本地制造的商品在這里上線觸網賣往全球,無論是“買全球”還是“賣全球”,跨境電商都發生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天翻地覆變化。
在家門口就能“買全球”
“比起找代購買跨境商品,我更喜歡在現場一站買齊,方便又省心。”住在鄭州經開區的李女士表示,她經常到家附近的E貿易中心購買奶粉和日用品,認為跨境商品要看到實物,現場挑選購買更放心,傾向跨境商品線下購。
韓國的護膚品、馬來西亞的食品、意大利的洗化用品……記者在E貿易中心看到,這里的商品包含居民常用的日化、食品和保健品等,種類非常齊全,貨源來自全球多地。
“據了解,位于鄭州經開區的E貿易博覽交易中心,目前有來自全球40個國家和地區的近萬種商品。最初這里的商品只能展示不能交易,即便是線上購物之后也要等一段時間,才能快遞到消費者手中。如今,這些曾經遠在天邊的商品近在咫尺,消費者只需憑一張身份證即可在兩分鐘通關后現場提走自己心儀的商品。
跨境商品即買即提,是2017年8月中大門保稅直購體驗中心在全國首家實現跨境O2O自提模式創新后,依托鄭州創新的跨境電商保稅進口“1210”監管服務模式,充分發揮“網上絲綢之路”的開放通道優勢,打造具備線下保稅商品自提的新零售實體商業。由此搭建市民家門口的世界進口超市,進一步便利和豐富人民群眾的生活。
今年1月,中大門在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鄭州片區的尚座中心開設了市區首家跨境電商新零售體驗店。中大門萬店互聯公司總經理表示,計劃年內再開30家,遍布各大社區及成熟商圈,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方便“買全球”。
上線觸網“賣全球”
今年2月22日,中大門卡航鄭州集運中心啟動,首批20噸貨物搭載著中大門卡航的專車從鄭州經開綜保區出發,經巴克圖口岸出境,最終送達到俄羅斯客戶手中。
發車的貨物,來自河南及周邊的日用百貨、汽車零配件等貨物。隨著中大門卡航鄭州集運中心投入運營,國際物流通道進一步暢通,助力中原優質產品走向世界和“中國制造”走出國門。
河南保稅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集團持續擴大全球物流布局,以促進產業發展為重點,促進跨境電商與特色產業融合,推動本土產業集群跨境電商普及應用,帶動本地產業通過跨境電商,實現“賣全球”迭代升級。
相關統計顯示,河南保稅物流中心園區跨境電商進出口總值由2014年的0.95億元增加到2022年的214.64億元,2022年是2014年的225倍。
與此同時,鄭州創新“跨境電商+”模式,引導傳統企業“上線觸網”,結合優勢產業打造新型工貿一體產業鏈,形成耐火材料、礦山器械等一批跨境電商特色出口產業集群,讓鄭州制造、河南制造走出國門。
記者了解到,目前一些河南本土制造企業成立了跨境電商事業部,通過跨境電商新渠道開拓海外市場,做強做大本土品牌,省內裝備機械、鋁制品、發制品、鋰電池、游樂裝備等多個跨境電商出口產業帶初具規模。
新通道、新渠道注入新活力
不沿邊不靠海,鄭州跨境電商新活力從哪兒來?據了解,在不斷探索實踐下,一系列圍繞跨境電子商務新型貿易方式的買全球新通道、賣全球新渠道,正在注入新發展活力。
記者從河南保稅集團獲悉,2020年,園區企業中大門國際物流于全國率先開通國際跨境電商包機業務,將“網上絲綢之路”和“空中絲綢之路”高效聯動,積極打造跨境電商出口物流通道,提升運輸時效。
目前,中大門國際物流明星包機航線鄭州—紐約線路每周6班高頻次穩定運營,時效可保證在48小時內到達美國。通過與郵政等合作,開通了鄭州到巴西、智利、加拿大、俄羅斯、墨西哥的空運線路,一周可以達到21個航班。來自全國各地越來越多的跨境電商貨物在鄭州集聚,由此走向世界。
除航空貨運業務外,中大門國際物流還有卡航,通過國際道路運輸的方式,貨物不用轉關,可以直達歐洲、中亞、蒙古、俄羅斯等國家,鐵路運輸、班列、海運等業務,為河南保稅物流中心園區內以及省內的企業提供綜合物流解決方案。
同時,搭建全球匯商城線上一張網,萬店互聯公司線下萬家店。充分集聚發揮國內國際兩大市場資源優勢,立足鄭州,打造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線上線下融合的跨境新零售服務平臺,以跨境O2O自提、線上商城、展示展銷等為主要業務模式。
通過機制創新,實現不同類型的貨物,如一般貿易、郵政貨物、快遞貨物、保稅貨物、口岸中轉貨物、境內貨物,在一個監管場所內運營監管,通過物流多式聯運集成、監管集成,實現商業規模化集成,充分整合資源,降低企業30%~40%的物流成本。提供保險保理,為國際快運及合作伙伴提供金融服務、COD結算服務等。
該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河南保稅物流中心及園區企業將全力助推跨境電商進出口規模進一步擴大,做好跨境電商零售試點,培育新業態、新模式,全力打造全球匯平臺。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王賽華 魯慧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