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黨政代表團蘇州、寧波、成都學習考察之記者回訪
蘇州:厚植創新“沃土”,催長產業“大樹”
作為“最強地級市”,2022年,蘇州GDP為23958.3億元,位居全國第六,超過除廣州以外的所有省會城市;規上工業總產值達4.36萬億元,同比增長4%,位居全國第二;有效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1.34萬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新增122家。
這樣一個擁有“巨無霸”工業體量的蘇州,是如何煉成的?循著鄭州市黨政代表團的腳步,記者走進蘇州,探索產業生態培育、企業快速發展背后的“城市密碼”。
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
打造產業集群
構建世界一流生物產業生態圈
圓圓的身體上長著一截金屬管,鈦合金材質,重186克……在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的展廳,外表看上去像一只蝸牛的心室輔助系統“慈孚”,代表著行業最先進的技術水平。
這顆“人工心臟”正是來源于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的孵化企業——蘇州同心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園區造“中國心”書寫了蘇州高端醫療器械產業發展的新篇章,而這樣的故事在生物醫藥產業園并不少見。
經過10余年的深耕和培育,目前,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已聚集620余家生物醫藥高科技創新企業、近3.5萬名高層次科技人才,形成創新藥研發、高端醫療器械、生物技術三大重點產業集群,全力構建世界一流的生物產業生態圈。
5月15日,記者走進蘇州工業園區生物醫藥產業園(一期)。據園區生物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新藥研發領域,園內企業累計已獲得臨床試驗批件490張,包括403張1類新藥臨床批件;2023年新增17個品種的27張臨床試驗批件,其中26張為1類新藥的臨床試驗批件。
在醫療器械領域,目前園內12家醫療器械企業的18個產品已經進入國家醫療器械創新產品審批“綠色通道”,占比蘇州市超過50%。
10余年春來秋去,園區也走出一批明星企業。信達生物、基石藥業、亞盛醫藥、康寧杰瑞、開拓藥業、博瑞醫藥等一批具有核心自主知識產權和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已經脫穎而出。
產城融合
“小魚塘”變身“產業高地”
園區高新技術企業認定通過數達1000家,同比增長40%;通過率超65%,高于蘇州全市5個百分點,位列第一;凈增超350家,有效數近2500家……2022年,蘇州工業園區成績單分外亮眼,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實現多個“突破”。
29年前的蘇州工業園區,還是一片破舊的小魚塘,是蘇州人最不愿意去的地方。如今,這里每平方公里GDP產出12.6億元,是當之無愧的園區頂流、夢想者的圓夢之地。
在蘇州工業園區展示中心,一張1994年編制園區總體規劃時由設計師手繪的金雞湖遠景圖和現在建成的蘇州工業園區實景圖相比,相似度高達90%,體現了園區長遠考慮、系統規劃、分步實施、絕不偏離的建設思路。
而變的是新舊動能轉換,從制造到創造,園區始終緊盯國際一流、產業空白,敏銳捕捉風口、引領趨勢,布局人工智能、生物制藥、納米技術等三大“未來產業”,打造創新的“無人區”、發展的“先導區”。
據了解,蘇州工業園區始終把做大做強產業作為立區之本,特別是生物醫藥產業作為園區“一號產業”,連續多年保持高速成長,綜合競爭力居全國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第一;以第三代半導體為代表的納米技術應用產業加速發展,納米新材料集群入選首批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被譽為全球六大微納制造領域最具代表性區域之一。
集聚新動能
闖出一條“昆山之路”
除了“園區經驗”,蘇州還有一大法寶,那就是昆山之路。
10分鐘!蘇州到昆山,只是一盞茶的工夫。
作為全國首個GDP突破5000億元的縣級市,昆山擁有電子信息和裝備制造兩大千億級主導產業和若干個百億級產業集群,產業鏈條完備、創新活力迸發。而在昆山就坐落著一家全球智能手機攝像模組封裝測試行業“三甲”企業——昆山丘鈦微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走進公司,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給機器帶來光明”七個大字。在這個萬物互聯的時代,大到航空制造、小到一個智能手表,都離不開攝像頭的輔助,丘鈦微作為全球領先的智能視覺系統企業,自成立以來就堅持“給機器帶來光明”的使命,深耕攝像頭模組領域,其攝像頭模組出貨量及銷售額排名全球前三。
2007年,智能手機的迅猛發展,帶來市場對攝像頭的巨大需求,昆山丘鈦微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此成立,定位就是攝像頭這一細分領域,是中國少數最先于攝像頭模組制造中采用板上芯片封裝、薄膜覆晶封裝技術、板上塑封及芯片塑封技術并且能夠批量生產及銷售二百萬至一億八百萬像素超薄攝像頭、雙/多攝像頭模組的企業之一,也是國內率先量產3D結構光模組和首家量產微云臺模組的廠商,已經成為國家多家主流手機廠牌的攝像頭模組供貨商。
談及未來,丘鈦微企業文化部長魏明表示,將在手機攝像頭模組、車載攝像頭模組和IoT攝像頭模組三條賽道持續發力,深挖國內手機、智能汽車、IoT行業龍頭客戶,同時開拓國外相關領域的大客戶,努力成為全球領先的攝像頭模組生產廠商。
“敢”為先“創”為本
打造陽澄湖兩岸科創中心
陽澄湖畔,不只有大閘蟹,更有重量級的陽澄湖兩岸科創中心,匯聚豐富的創新資源,深化產才融合,賦能區域創新發展。
站在陽澄湖兩岸科創中心,展廳一側的元宇宙全息艙,一個3D數字人身著西裝,微笑著向參觀者介紹,“數字人”形同真人,幾乎以假亂真;規劃圖上紅藍相間的指示箭頭預示著這里的發展未來。
據介紹,陽澄湖兩岸科創中心是昆山高新區深度融入蘇州市域一體化發展、深入推進區域協同發展的重大創新實踐,包括昆山高新區和巴城鎮兩大板塊,區域面積共273平方公里、占昆山市域面積29.3%,2022年地區生產總值1291.8億元。
區域內擁有深時數字地球國際卓越研究中心、昆山杜克大學、清華科技園、小核酸及生物醫藥產業園等重大創新平臺,高新技術企業總數1037家,占比達昆山全市37.77%,具備大科學裝置、大科學計劃、國際名校、高新技術標桿企業等集聚的創新發展基礎。
完善配套設施
暢享魅力“港灣”
走進大漁灣湖濱風情商業街,可以看一場音樂噴泉,感受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交融的魅力;可以大飽口福,品嘗頗具特色的中西方美食;也可以到湖邊坐一坐,吹著小風,欣賞璀璨的湖畔風光……
2018年8月,大漁灣商業街在“加快推進蘇南自主創新示范區昆山核心區建設,進一步促進商業服務的發展”的背景下應運而生。大漁灣商業街以“健康、生態、輕奢”的運營理念,打造湖濱悠閑商業,為昆山居民提供了輕奢、愉悅的一站式服務。在品牌規劃上,主要突出“服務智谷小鎮科創人才”,對業態進行高標準定位,力求打造高品質精品商業。
近年來,大漁灣緊跟城市發展脈搏,成功打造以非遺傳承、手工文創為主打的漁灣市集,與阿里巴巴集團合作共同打造智慧商圈,攜手中國建設銀行打造“數字人民幣試點街區”,通過大膽創新與嘗試,實現商業模式的全面升級,成為智能+數字化商業的先行者。
從園區經驗、到昆山之路、再到科創中心,蘇州,這座江南水鄉,一路走來,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第一”,在剛柔并濟中織就發展“雙面繡”,在敢闖敢拼中巧繪江南“百景圖”。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趙柳影 金鑫? 王艷明/文 白韜/圖
《鄭州日報》版面截圖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