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商城出土的商代中期大方鼎。采自鄭州商城發掘報告
鄭州商城位于鄭州市區內,是商王朝早期王都——最早的“大邑商”,是當時“天下體系”內最大的城市,是早期商文明的集中體現和物化載體,也是鑲嵌在黃河南岸的一顆明珠。
鄭州商城規模宏大、布局規整、結構復雜,由宮城、內城、外城三重結構組成,外城面積達10平方公里以上,內城約3平方公里。宮城密布嚴整的宮殿宗廟建筑、給排水設施等,外城有鑄造銅器作坊、制作陶器作坊等代表的手工業區。城內外復雜多元的文化面貌表明其匯聚了四面八方的人群。
夏王朝末年,以商族為主導,某種共同目標吸引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四方人群,匯聚到鄭州商城所在地,營建了最早的一批宮殿宗廟建筑及宮城城墻,開始了商王朝第一座王都的構建。無論是有意規劃還是因地制宜,無論是國家行為還是自發組織,鄭州商城從最初圍護宮殿宗廟建筑的宮城,逐漸發展為內外三重結構的超大型都邑。與此同時,其文化面貌從多元化走向一元化,經歷了典型的商文化風格逐漸形成,非商文化逐漸融入商文化中的過程。伴隨著都邑規模越來越宏大、結構越來越復雜,鄭州商城的文化面貌卻越來越單純。鄭州商城宮城、內城、外城的三重建設定局之后,形成了很多專門的功能區劃和相對穩定的文化傳統,形成了規模化的生產和制度化的禮儀,全面完成了王都的營造過程。以鄭州商城為核心,中原腹地在商王朝初年幾乎同步形成了一批中小型商城,如望京樓商城、垣曲商城和府城商城等,其規劃理念及營造技術與都城的一致度非常高,并且與都城保持了持續不斷的文化互動。中原腹地這股廣泛的“城市化”浪潮,是對鄭州商城建成王都的直接響應。
鄭州西北部的人民公園一帶發現了以玉器陪葬的商王朝晚期高等級墓葬,證明鄭州商城在商王朝中期失去王都地位之后,仍有貴族和較大規模的人類活動。西周和春秋時期人類活動的遺存發現較少。戰國時期修補鄭州商城內城城垣并繼續沿用的跡象比較清楚,城內戰國遺跡遺物比較常見,陶器上可見“亳”“十一年以來”等文字,說明當時這里應當是一個重要城市。《左傳》記載,魯襄公十一年也是晉悼公十一年,諸侯“同盟于亳城北”。有學者提出這些戰國陶文與此次盟會相合,推斷春秋時期鄭州商城名“亳城”,并且仍然是一個重要城市。
到漢代,橫貫鄭州商城內城北部新建了北墻,確定了此后鄭州城的北界。城市規模明顯縮小,現在鄭州舊城大體就是漢代以來鄭州城的規模。唐代鄭州城作為“州”級治所,地處大運河通往唐代東都洛陽的咽喉要地,而漕運日益成為當時的經濟命脈,鄭州城在交通史和經濟史上的地位有了新的提升。北宋鄭州城仍然作為“州”級治所,位于北宋東京汴梁和西京洛陽之間,成為交通兩京的中轉站,呈現出興盛的景觀。在鄭州舊城內的考古工作中,不僅發現有著名的唐代開元寺遺物及宋代開元寺塔,而且發現了豐富的唐宋時期瓷器。
古代鄭州城的發展幾經起伏,現在有部分城垣遺跡還保存在地表或地下,其城市生命一直延續了3500年以上,而商王朝早期王都是鄭州城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階段。幾千年來鄭州的城市功能區劃有長時段的延續,也有不同階段的變遷,一直在新的空間、自然與人文互動過程中生存和發展。歷代鄭州城不是鄭州商城城市生命的自然延續,而是長期歷史選擇、深厚文化積淀與優越自然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鄭州商城承載了中原地區距今3500年前后的歷史文脈,其后3000余年文脈永續,值得高度珍視和悉心守護。
(作者:侯衛東,系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光明日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