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是扎根中原大地、旗幟鮮明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定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取得了中國民辦教育諸多第一的全國第一所民辦普通本科高校;一個是歷史悠久、交通便利,有“豫北糧倉”之稱的中國唯一糧食生產先進縣。
6月15日,一場雙向奔赴就此開啟,黃河科技學院與滑縣人民政府全面戰略合作簽約暨教育世家紀念館揭牌儀式隆重舉行。儀式由滑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李鑫主持。
上午8時,在滑縣牛屯鎮人民政府會議室舉行簽約儀式。出席儀式的政府和教育部門領導有:安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常慧芹,河南省教育廳民辦教育處二級調研員張寶柱,安陽市教育局副局長朱中林。出席儀式的黃河科技學院領導有:董事長胡大白,校長楊雪梅,河南中原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喻新安,校紀委書記王威。省教育廳,河南黃河文化傳播研究院,黃河科技學院有關部門負責人,滑縣政府辦、發改委、教育局、文廣體旅局、廣電局等部門負責同志參加。
常慧芹致辭。她介紹了近年來安陽市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加大與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的對接合作,積極探索產學研合作模式,深化產教融合賦能安陽發展的基本情況。常慧芹說,滑縣人民政府和黃河科技學院建立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既是雙方發揮各自優勢、實現合作共贏的有力之舉,更是雙方同心同向、互助發展的長遠之策,對于高校人才培養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都具有積極的意義。常慧芹指出,教育世家紀念館開館,不僅為進一步發掘教育世家的時代價值和為師重教的現實意義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典范,更為我市增添一張靚麗的文化名片。她希望合作雙方能夠圍繞發展戰略推進校地合作事項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共譜校地融合發展新篇章。
張寶柱在講話中說,胡大白董事長和楊雪梅校長家庭,四代人從教初心不改,良好家風薪火相傳,在家庭和學校樹立了為學、為事、為人的楷模,樹立了教育世家、四代辦學的典范。學校與滑縣人民政府全面戰略合作簽約,校政協同、優勢互補、互惠雙贏,這是雙方校地深度合作、攜手共進的開始,也為雙方未來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的模式、醞釀了新的可能。希望雙方以此次合作簽約為契機,在機制創新、平臺搭建、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深層次合作,共同打造校地合作的樣板典范。
在溫馨融洽的氣氛中,黃河科技學院代表楊雪梅與滑縣人民政府代表李鑫簽訂全面戰略合作協議;河南中原創新發展研究院代表喻新安與滑縣人民政府代表李鑫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科技創新、文化建設等方面開展長期、全面、深度的合作。
上午9時,教育世家紀念館在滑縣張營村舉行開館儀式。
李鑫感慨地說,楊氏一門四代承前啟后、教書育人,把教育信仰融入血脈,把教育情懷傳承至今,成就遠近聞名的百年“教育世家”,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贊譽!教育世家紀念館的興建,讓我們全面了解了一個百年教育世家的教育思想和家風文化,對弘揚新時代尊師重教的良好風尚、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也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楊雪梅致辭。她深情地回顧了從她的曾祖父楊慶肇先生到她這一代,四代人投身教育堅持辦學的故事和經歷。楊雪梅說,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黨的二十大吹響了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強國建設的號角。學校與滑縣人民政府簽訂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探索建立政校企深度合作協同創新機制,既是學校校地合作的又一個重要里程碑,也是學校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機遇。希望雙方進一步加強交流與合作,攜手共進,并肩同行,共同探索校地融合發展新模式,為社會培養更多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中原出彩、民族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滑縣縣委副書記、人民政府縣長陸志杰講話。他簡要介紹了滑縣近年來經濟和社會、教育事業等不斷發展的好勢頭。陸志杰說,楊雪梅校長一家四代興教報國、辦學為民,樹立了教育世家四代辦學典范,紀念館的建立和開館讓我們共同領略了這個教育世家的風范和獨特的家風文化,同時也為我縣教育文化事業增添了一處文化景觀、育人基地。他期待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開創校企共同互利互贏、共同發展的局面,為滑縣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讓助教助學蔚然成風,讓尊師重教蔚然成風,讓更多的社會力量為滑縣教育發展助力蔚然成風。
激動人心的時刻到來了!在大家熱烈的掌聲中,現場領導為教育世家紀念館揭牌。
隨后,現場人員走進館內,在講解員的介紹下,大家一起重溫楊氏一門四代歷經一百多年的辦學故事。一張張照片,一個個故事,楊家四代人以博大的情懷、無私的奉獻,賡續了中國民辦教育史上的一段又一段佳話,創造了中國民辦教育的一個又一個奇跡,讓家風永續,薪火相傳,惠及四方百姓。
風范有聲若黃鐘,襟懷無價是瓊瑤。他們對中國教育所做的貢獻,將永遠被人們銘記和敬仰!
儀式結束后,黃河科技學院、河南中原創新發展研究院與滑縣人民政府還就今后合作的具體事宜展開了深入的交流。
相關鏈接:
清乾隆年間,楊氏先祖楊明路遷入滑縣牛屯鎮張營村定居,在這里開枝散葉,耕讀傳家。
從晚清至今一百多年間,楊氏家族教育賢達輩出,涌現出了以楊慶肇,楊景梨、高紫珊、楊景潛,胡大白、楊鐘瑤,楊雪梅、楊保成、楊保中為代表的四代辦學群體。他們以“為國分憂、為民解愁”的歷史責任感和強烈使命感,啟民智、解民愁、分國憂。在各自的時代,以不同的方式辦學,雖屢經磨難,飽嘗艱辛,仍矢志不渝。
第一代辦學人楊慶肇在清末首開辦學先河,啟迪民智。第二代辦學人楊景梨、高紫珊、楊景潛,在抗日戰爭的動蕩之秋,堅持救亡圖存、教育先行,二十年間兩次興學。第三代辦學人胡大白和楊鐘瑤,繼承祖志,夫妻同心,艱苦創業,創辦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第一所民辦高校——黃河科技學院,闖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辦大學發展之路。第四代辦學人楊雪梅、楊保成、楊保中,受家庭環境的熏陶,從小就樹立了教育報國的理想信念,在新時代繼往開來、改革創新,加快建設國內一流應用技術大學,推動了高等學校的高質量發展。
楊家祖孫四代人投身教育、為民辦學的事跡,上下經歷了百余年,跨越了兩個世紀。這期間社會環境雖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所處的時代背景各有不同,但四代人不忘初心,教育先行的理念卻一脈相承。他們在不同時代背景下,創造出了各自適應時代要求的辦學模式、教學模式、發展模式,并且均取得了成功,為國家和地方培養了大批高素質人才。
楊雪梅校長一家榮獲“河南省首批教育世家”稱號,充分體現了政府部門對楊雪梅校長四代辦學的認可和肯定。
四代人弦歌不輟,薪火相傳,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用教育傾情回報社會,表現出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和錚錚風骨,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為中華民族復興砥礪前行,接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