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上午,為期三天的第二屆大國工匠創新交流大會暨大國工匠論壇在京開幕。作為鄭州文化領域唯一代表,大國工匠、鄭州仁清金石傳拓藝術博物館高浮雕傳拓師、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拓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李仁清出席該論壇。
此次大會以“匠心筑夢 技能報國”為主題,由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大會主要包括展覽和論壇活動。其中,展覽展出面積18834平方米,設置大國工匠展區、全國總工會展區、創新工作室聯盟專題展區、北京市總工會展區、產業工會展區、地區工會展區共六大展示交流區,集中展示大國工匠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成果、職工優秀技術創新及職工“五小”活動成果、巾幗工匠創新成果等內容,共展出職工創新成果1200多件,來自全國47個參展單位共500余名勞模工匠現場參展、交流互鑒。除講述工匠故事外,不少展區都帶來“大國重器”,如全國總工會展區將展出航天、電力、軌道交通、海洋裝備、能源化工、制造等多個領域114件創新成果實物,12位大國工匠現場講解自己的成果。大會還設置“工匠路演”環節,優選15個工匠創新成果進行現場講解,并邀請5位大國工匠作為專家評委進行打分,最終評選出“工匠路演”優秀展示獎、精彩展示獎和最佳展示獎。
如何為工匠精神寫出最生動的注解?從1982年入行至今,李仁清用行動證明了這句話:幾十年堅守,他研創出高浮雕傳拓技藝,“復活”了中國歷史。拓印能夠將碑文石刻上的線刻、紋理、風化程度對等呈現在拓片上,許多已經消失或被毀壞的文物正是通過拓片得以復原與傳承。“與傳統平拓不同,高浮雕拓印的對象是凸凹不平的立體雕像,濕透的宣紙必須以正投影的要求,把它切成碎片直壓到各個部位之上。”在分析心得時,李仁清說,每一個細節都要在雕像上拓出,包括褶皺處、服裝紋飾、身體動作等。從紙張的選擇到傳拓工具的改進,從重色濃淡的運用到創作理念的精進,每一次突破,都浸潤著他精益求精的匠心和匠意。
“去年9月,我去長沙參加了首屆大國工匠論壇,至今仍然印象深刻。此次在北京舉行的第二屆大國工匠創新交流大會營造出更加濃厚的尊崇工匠精神氛圍,讓我們深切地體會到國家對工匠精神的推崇和對勞動模范的敬重。”李仁清告訴記者,培養工匠精神對傳承弘揚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至關重要,未來,他將在立足崗位建功立業的同時,進一步發揮好傳幫帶作用,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更多力量。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成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