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網絡短視頻拍攝了故宮博物院慈寧宮暴雨時積水的畫面,質疑故宮的排水系統功能。也有人說,故宮600年不積水,如今積水是現代科技惹的禍。對此,故宮博物院世界遺產監測部主任狄雅靜介紹,故宮在明清兩代,都會在每年三月的時候,打開暗溝進行清淤。目前,故宮每年春夏秋進行三次清淤。為什么慈寧宮還會積水,是工作人員在暗溝里發現了只有現代社會才有的產物:塑料瓶、塑料袋,還有毛巾,甚至衣物,這些東西堵住了暗溝的排水。疏通后,目前已經排水順暢。
故宮工作人員介紹排水系統(來源:視頻截圖)
故宮600年不積水是假的。據介紹,在歷史文獻中經常發現,故宮整個區域出現屋面漏雨、墻垣倒塌,還有院落積水這樣的一些記載,但是積水積完了以后大家的做法都是盡快找到堵點,把它清理了,就能快速地恢復它的排水功能。
但是故宮排水系統強大倒是真的。據報道,2016年7月,北京遭遇了長達55個小時的強降雨,故宮在20分鐘內將所有積水排掉,顯示出完善的排水系統和強大的排水能力。
故宮的雨水都會外流到金水河(來源:新華社)
另據新華社7月31日報道,連日來,北京迎來強降雨天氣,故宮再現“九龍吐水”,依靠精妙的排水系統,宏大的故宮建筑群,在暴雨中安然無恙。
據介紹,故宮地勢南高北低,所有的雨水和積水,最終順地勢流入金水河,不會倒灌。故宮保留至今的古代雨水溝的長度超過15公里,其中暗溝長度將近13公里。
故宮建筑的螭首吐出雨水(來源:新華社)
據狄雅靜介紹,故宮的排水系統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首先,雨水降到屋面上,從屋面導到了臺基;然后通過院落中間向兩邊導出到明溝,之后匯流到金水河。有的院落會直接通過“錢眼兒”落到下面的暗溝,再到院落外的支溝,支溝再匯入干溝,最后流到金水河。
故宮內的雨水可以流到墻外的溝渠(來源:視頻截圖)
如果排水系統暢通,故宮就能很快排掉雨水,如果排水系統被堵,就會導致積水。無論是故宮,還是其他地方,排水神話的前提,都是保證雨水能有出路。
諸如“江西贛州因北宋排水系統千年不澇”而被津津樂道,實際情形怎樣呢?據報道,這條名為福壽溝的宋代排水系統之所以至今仍能發揮作用,并不只是下水道那么簡單,福壽溝將城內眾多的水塘串聯起來,可以調節雨水流量,減輕下水道溢流。
贛州的福壽溝呈磚拱結構(來源:央廣網)
據介紹,福壽溝系按照分區排水的原則,建成的兩個排水干道系統,因為兩條溝的走向形似篆體的“福”“壽”二字,合稱福壽溝。福壽溝的設計利用了贛州老城地勢中間高、江邊低的特點,采用自然流向的辦法,有意增加溝的坡度,加快了排水速度,使城市的雨水、污水自然排入江中。此外,溝里排水快,不存水,還要歸功于很多與福壽溝相連的大大小小近百個水塘。
可見,宋代排水系統的神話,同樣建立在水流暢通的前提下,讓雨水有出路,就不會出現積水與內澇。
福壽溝的“水窗”設計,可以讓城內的水流出去,城外的水因水窗能關閉而流不進來(來源:央廣網)
據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2014年報道,史料記載總長度12.6公里的福壽溝,現如今能探明的長度只剩下三分之一,溝渠、水塘正在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中漸漸消失,值得慶幸的是,贛州當地政府已意識到了這一問題,專門撥出人力和資金,積極對地下管網進行排查和保護。
“肯花錢,花到看不到的下面去。這是地下管網建設的核心。城市的良心來不得半點虛假。”這句話說出了排水神話的實質,無論是故宮排水系統的強大,還是贛州北宋排水系統的神奇,都是借助地利之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讓雨水能順勢流出。
故宮工作人員在暗溝里發現了只有現代社會才有的產物:塑料瓶、塑料袋,還有毛巾,甚至衣物,這些東西堵住了暗溝的排水。這也讓人感到汗顏,因為亂丟垃圾給故宮的排水系統“添堵”,導致出現積水情形,在古人的智慧面前,今人的不文明行為真該無地自容才是。只有共同呵護城市的排水系統,呵護地下管網這一城市的良心,才能無懼風雨的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