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場景 新活力 新未來 加快建設鄭州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系列報道?
直播電商“帶貨忙” 國際物流“集疏廣” 產業園里“企業多”
國際物流體系做“后盾” 鄭州跨境電商持續釋放“新流量”
“快來直播間,搶開播福利”“今天主推的產品是這款包,折扣非常好”……8月3日傍晚,位于經開區中大門國際購物公園里的中國(鄭州)直播電商產業基地內熱鬧依舊,主播們紛紛走進直播間,進入“工作模式”,推銷自家產品。基地里有“酒小奔”“牛有理”“澄明甄選”等知名電商企業,還有國際名牌服飾、箱包、國產汽車等。
如今,跨境電商發展活力十足,已成為我國重要的貿易新業態,以及推動相關產業深度融入全球化、產業供應鏈,助力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的重要渠道。
鄭州,作為全國首批跨境電商進口服務試點和第二批跨境電商綜試區城市,跨境電商發展勢頭迅猛、潛力巨大,“買全球、賣全球”步伐加快,大門也越開越大。
“今年上半年河南保稅物流中心園區‘買全球’進口業務交易額同比增長60.17%,單量同比增長44.02%。園區‘網上絲綢之路’業務規模持續高水平增長。”河南保稅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電商企業正在直播銷售牛肉
直播電商“帶貨忙”
直播電商作為一種新型商業模式,在擴大就業、刺激消費、賦能實體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位于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中國(鄭州)直播電商產業基地規劃入駐企業50家左右,目前已入駐約30家,且多為河南本土企業。同時,便利的倉儲服務也吸引著許多直播商家。據基地的運營方,河南省中大門萬店互聯網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園園介紹,在直播基地,企業的倉儲、物流配送、關務、商貿展示等,可以一站滿足。
在直播基地里,一名主播向觀眾詳細介紹一款汽車的功能,線上觀看人數近1萬人。當前,直播帶貨正向多元化、細分化方向發展。從食飲產品到數碼產品,從美妝服飾到家電汽車,直播帶貨實現了對日常生活必需品及升級型產品的全覆蓋,成為拉動消費的新增量。
據了解,目前,我市正規劃建設100萬平方米中國(鄭州)直播電商產業基地,將帶動10萬人就業,培育100家頭部MCN機構,引進500家網紅品牌,配套和應用企業超過2000家,著力打造在全國有影響力的直播電商集群。
未來百萬平方米基地,將會是直播電商的產業生態圈。它不僅是一個直播的場地,還是集店、倉、播、銷為一體,包括倉儲、物流、運營等與直播電商相關的一系列產業鏈。未來,直播基地既是門店的展示中心,也是產品供應鏈輸出的分撥中心和體驗中心,打造成為全國直播電商產業示范區、引領區、樣板區。
電商直播賣汽車
國際物流“集疏廣”
一個高效穩定的物流系統是跨境電商的基石。
當前,中大門國際物流在全國運營12個基地園區,跨境新零售模式在全國多座城市復制推廣。2022年全國園區實現年度進出口交易額293.17億元。截至今年6月30日,中大門國際物流自運營的跨境電商貨運包機累計運行1500余班次,國際TIR卡車航班目前已經開通國內—滿洲里—蒙、俄、歐等9條線路,累計發車超過3600班次。
每天,從大洋彼岸飛來的航班平穩降落在鄭州機場,滿載著鮮嫩多汁的生鮮果蔬,為中國饕客奉上異國美味。目前,鄭州—盧森堡“空中絲綢之路”通航點已覆蓋倫敦、芝加哥、米蘭等全球15個航空樞紐城市,在鄭州的航班從最初的每周2班加密至每周14班。
以強有力的國際物流體系做支撐,鄭州跨境電商持續釋放“新流量”。
依托現有產業基礎和區位優勢,目前,鄭州航空港區聚焦實現電商園區化、產業鏈聚集作為主要目標,整體規劃建設跨境電商產業生態園,打造一個全球跨境數字貿易產業集聚區、一個數字貿易全球跨境產業金融中心和三個基地——全球跨境供應鏈樞紐基地、全球跨境數字貿易樞紐基地、TIR(中部)中歐卡航數字貿易樞紐基地。
產業園里“企業多”
產業園區是孕育跨境電商企業成長的搖籃,優質的產業生態是跨境電商持續繁榮發展的重要保證。
近年來,鄭州航空港區不斷推進改革創新,提高通關效率,推進“區港一體化”,積極開展“萬人助萬企”活動,促進跨境電商穩定向好發展,已經成為鄭州市跨境電商增長的重要支撐力量。
據介紹,鄭州航空港區依靠監管創新、業務創新和服務創新,實行管委會+海關綜合服務,國際貨站和綜保區零距離互通互聯,連續多年租金減免,實現跨境電商快速發展。2022年,鄭州航空港區跨境電商單量達1.23億單,交易貨值達145億元,7年來,增長165倍。跨境進口產業規模位列全國第三。目前在航空港區備案或注冊的電商企業達866家。全國全球多家電商平臺已經入駐,而且速度還在加快。
圍繞跨境電商的新趨勢,航空港區聚焦把實現電商園區化、產業鏈聚集作為主要目標。計劃用兩到三年的時間,建設跨境電商產業生態園,打造一個全球跨境、數字貿易產業集聚區,一個數字貿易全球跨境產業金融中心。同時,正加速形成集總部辦公、綜合貨站、展示交易、金融結算、倉儲物流和設備設施于一體的跨境電商全產業鏈閉環式的生態圈,不斷擦亮鄭州“買全球、賣全球”金字招牌。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張倩 文/圖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