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6birc"></track><option id="6birc"></option>
    <samp id="6birc"></samp>
  1. <samp id="6birc"></samp>
    1. <b id="6birc"><ins id="6birc"><ruby id="6birc"></ruby></ins></b>

    2. <tbody id="6birc"></tbody>
    3. <samp id="6birc"></samp>

        <progress id="6birc"><bdo id="6birc"></bdo></progress>

          <tbody id="6birc"></tbody>
        1. 三“見”客——李巍松工筆重彩畫的三個維度

          2023-08-20 來源: 鄭州晚報 鄭州客戶端官方網站 分享到:

          1917年,53歲的齊白石在北京琉璃廠南紙鋪,掛出招牌,賣畫刻印。陳師曾“伯樂相馬”,相見恨晚,晤談甚歡,高山流水,皆遇知音。之后齊白石的藝術之路在陳師曾的幫扶下順風順水,駛上人生快車道,終成一代宗師。

          100年后,同樣是在北京琉璃廠,47歲的旅加畫家李巍松在杏壇美術館舉辦個展《丹青供養:李巍松繪畫展》,求藝問道,以畫會友!

          藝界譬若武林——“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洵為知論。李巍松在藝術之路上孜孜矻矻,廢紙三千,扎根傳統,遍臨各家,“躲到加國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算是見到了自己;來到京城,在北京師范大學舊址上,當年魯迅、陳獨秀等文宗巨匠出入之地舉辦個展,是借一方寶地見識天地;他抱著一顆對藝術無比虔誠的心敬祈京城的“陳師曾們”能像當年對待齊白石一樣多多提攜、批評、關心、關愛、支持、扶持——讓他“見眾生”。

          《玉堂富貴》 紙本設色 100x50cm 2022

          疫情三年,恍若隔世,避開塵氛,蝸居畫室。李巍松又畫了不少工筆重彩精品,有的已經在“朋友圈”曬而后快,有的尚庋藏深閨,待“掀開蓋頭”。

          繼北京杏壇美術館展事6年后,李巍松也終于熬到了當年齊白石初造京師的年齡——53歲。

          他重整畫筴,精挑細選,日夜兼程,再赴京城。作為“42工坊”首展,“猶抱琵琶半遮面,晚荷花綴露珠圓”。

          畫藝精進否?實驗突破否?寓新于古否?繼續請益帝都的“陳師曾們”。

          當然,求教倒是居其次,亮寶才是硬道理。

          李巍松雖非出身書香門第,但其自幼酷愛繪畫、書法、篆刻,“一身的藝術細菌”。無數個寒假、暑假,都交給了各種書法班、繪畫班,也算受過較為系統的素描訓練、色彩鍛煉、審美提煉。

          繪畫是線條的藝術,書法是根本,繪畫乃生發。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書法階段不可逾越。李巍松從小便打下堅實的書法童子之功:先習《神策軍碑》,轉次《顏勤禮碑》,轉遠《史晨碑》、《禮器碑》、《嶧山碑》,傾心于傳統,揖教于鄉賢。遍臨諸家,四體皆能;法外求法,別有會意。

          清人《書法秘訣》開篇明義:“凡欲學書之人,工夫分作三段:初要專一,次要廣大,三要脫化。”

          據陳少梅的女婿米景揚回憶,當年陳少梅習倪字,一張小紙片,四個角磨得都沒有了,依然不舍得扔,日課夜誦,攝其魂魄。李巍松亦習倪字,參以瘦金,變其形貌,漸成己面:“筆筆規矩中出,深謹之至,奇蕩自生。”(王澎《論書剩語》)

          《出淤泥而不染》 紙本設色 60x40cm 2021

          遍觀李巍松繪畫題款:雅致中不失古意,古質中滲透今妍;“古不乖時,今不同弊”(孫過庭《書譜》)。

          因為工筆畫要一次成型,要求線條精準、濡色到位,故對筆頭功夫要求甚高。每一濡色,必開新筆,免染雜質。李巍松有次去一個筆莊,一次訂購500支特制“紅櫻桃”,筆莊老板錯把他當成了筆販子。

          李巍松畫藝導源于于非闇,泛濫于陳之佛,旁求于田公煒,縱橫于張大千。“大千流連繪事,傾慕平生,古人之跡,其播于人間嘗窺見其八九,求所謂六朝隋唐之跡,乃類于尋夢。”

          “處處留心皆學問”。李巍松心心念念,惟精惟一,應物象形,隨類賦形,經營位置,傳移模寫,“蘊思含毫,游心內運,放言落紙,氣韻天成(蕭子顯《南齊書·文學傳論》)。”

          宋黃昇《鷓鴣天》中有句:“風流不在談鋒勝,袖手無言味最長。”話多易傷人,無聲勝有聲。李巍松敏于行而訥于言,閑靜默存,篤懷遠操;悅詩書以求道,不與人爭短長;灑翰墨以怡情,己慎獨而留余。

          《十八羅漢組畫-苦行》 紙本設色 100cm×50cm 2014

          當然,碰到不以為然之事,不相熟的李巍松哼哼哈哈、一筆帶過;而對朋友知音,他也會直言不諱,忠言逆耳,不做“沉默的大多數”。

          有次我禮貌性地發了一條恭維某畫界權威的微信,李巍松看后非但沒有為我“點贊”,而且直戳我的痛處:“又拍馬屁”!

          1999年,嘉德拍賣推出“中國美術百年專場”。一張陸儼少題寫的“敬之齋”書法橫披,底價才6000元。李巍松之前并沒用過齋號,而“敬之”二字擊中胸膛,正中下懷。

          這不就是孟夫子“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高度濃縮嗎?

          這不就是自己一直以來對藝術的篤定秉持嗎?

          這不就是自己時常抄錄的《詩經·頌·周頌·閔予小子之什·敬之》中的“敬天勤學、自我戒勉”嗎?

          從此,在“李巍松”的詞條下,“敬之齋”如影隨形,成了他的面子和里子。

          現世紛擾,價值多元。李巍松懷揣一顆“敬之”虔心,敬人敬藝,敬道敬法。他很少參加各種邀請展、提名展、學術展、文獻展,“亂我心者,昨日之日不可留;擾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他主要怕動搖自己的定力軍心,也怕耳濡褊急怪躁之畫風、目染浮靡輕佻之陋習。

          《水月觀音》 紙本設色 100x50cm 2021

          李巍松現在一年到頭,除了畫畫,別無他途——成了名副其實的“職業畫家”!

          每年他都要回多倫多住上大半年,剛置辦下一處兩畝地的大房產。在那兒,人生地不熟,找個“話聊”的人都難,交一幫酒肉朋友更不是他的長項,只有耽于筆墨,丹青供養:管窺晉唐宋元古法之高華,心印先賢圣哲六藝之堂奧,“不解酒趣,但解羽觴,吾思故人,實獲我心!”畫累了就“雪后尋梅,雨際護蘭,霜前訪菊”,打發寂寥時光,療養外質內素;“風外聽竹,露滴松梢,獨坐觀荷”,執著野客閑情,供養文人深趣。


          乙未初秋,我為其策劃的“古質今妍——李巍松畫展”在河南省美術館隆重而熱烈地舉行,各路諸侯、四方賢達、各地藏家“群賢畢至,少長咸集”,絲竹亂耳,盛況空前。

          李巍松首次舉辦這么高規格的大展,受寵若驚,心理破防,還煞有介事地擬了個“駢體文”的邀請函,其辭曰:

          巍松畫展,古質今妍;

          選堂賜簽,家英弁言;

          婆娑世界,清涼無邊;

          丹青供養,欲辨忘言;

          廣大精微,紙上江山;

          若工若匠,載欣載瞻;

          謹邀閣下,光臨指點;

          以攜來者,輝耀展館;

          少長雅集,薄酌把盞;

          春風秋水,相見長歡。

          開幕式還邀請了電視臺的當家花旦傾情主持,只可惜經驗不足,忙中出錯,忘了讓李巍松壓軸亮相“致答謝詞”。

          作為策展,與有羞焉!李巍松倒挺豁達,習慣退居幕后,一退再退,退無可退。

          《寶塔映月》 紙本設色 42cmX85cm 2021

          風云際會,機緣巧合。李巍松看了不少心儀的近現代名家原作之后,眼界大開,境界陡增,也徹底破解了王維說的“丈山尺樹、寸馬分人”之三昧與妙諦。

          從古至今,看原作、睹真跡都是繪畫者的必修課——丁酉金秋故宮博物院展出王希孟《千里江山圖》,排隊成為北京“地標性建筑”;戊戌-己亥交會之際上海博物館舉辦“丹青寶筏——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展館儼然網紅打卡圣地,摩肩接踵,水泄不通。

          不看原作,怎知黃公望諸法俱備,點化神奇?

          不看原作,怎知倪云林枯筆意寫,逸士風流?

          不看原作,遑論沈石田蒼勁生辣,格調高古?

          不看原作,遑論文征明筆法精致,舒卷瀟灑?

          不看原作,難領八大山人筆勢驚人,超然物外;

          不看原作,難領苦瓜和尚搜盡奇峰,妙寫自然。

          讓李巍松尤為自豪的是:別人畫畫臨摹的可能是畫冊,而他臨摹的很多卻是原作。

          大千居士曾摹錢舜舉《石勒問佛圖》,其以贗本為范,參以六朝壁畫而得古意。而李巍松卻有幸得睹清癯老人此圖真跡,朝夕晤對,比之大千,幸甚之至!

          為步趨前賢,李巍松數赴敦煌,重走大千之路;其亦海量臨摹,心摹手追,“師古”“師心”,致廣大而盡精微:時季爰之古雅富麗,時云彰之幽淡清勁,時倩庵之清雋雅逸。河南省書畫院原院長謝冰毅看過李巍松的作品后譽之曰:“不能發幽微之理,必無以實廣大之體;而不致廣大,則斷無以盡精微之妙。信夫!揆之做人、作畫其致一也。余觀巍松畫作有年,每一展卷,莫不感受如是。”

          文征明在趙伯駒《春山樓臺圖》中題跋曰:“余有生嗜古人書畫,嘗忘寢食。每聞一名繪,即不遠幾萬里,扁舟造之,得一展閱為幸。”李巍松亦癡迷此道,今日上海訪印,明天北京看展,后天就又跑到香港參加“私人鑒賞”,整日空中飛人,為我國的航空事業作出了杰出貢獻。

          《石語》一書中,石遺老人對錢鍾書一再強調:“為學總須根柢經史,否則道聽途說,東涂西抹,必有露馬腳狐尾之日。”陳子莊在《石壺論畫語要》亦云:“荀子云‘始乎誦經,終乎讀禮’。我們搞藝術不能單憑天賦那一點東西,需讀書來涵養性靈,最后還要進入哲學境界,把思想加以整理,這樣才會有創造”。

          《雨后凌波》 紙本設色 100X50cm 2022

          李巍松從小鐘愛國學,四書五經,經史子集,別人眼中的枯燥乏味,他卻讀出了光風霽月、菜根異香。

          以文養質,文為本基。李巍松在國學方面也下過不少苦功,《夢溪筆談》、《文心雕龍》、《滄浪詩話》等國學經典不僅熟讀,且究心于詩詞歌賦、經史典籍。摘抄筆記,信手拈來:其己丑所作《月夜歸舟》:“細草微風,兩岸晚山迎短棹;垂楊殘月,一江春水送行舟。”即是摘抄明代陳繼儒輯撰的《小窗幽記》中句;己丑清明所作《萬壑松風》:“萬壑松風,百灘流水,意在筆先,筆隨心止”。則為筆記清王原祁《題萬壑松風詩》,且冒狗尾續貂之譏賡續前韻云:“聲光閃爍,宋人之髓,溯流董巨,六法如是”。

          浸淫有年,步韻數載,李巍松逐日也能律從胸出,意造腕底。己丑年作《聽雨》:“是日大暑前日有稀見之日食,然霪雨霏霏不能得見,頗覺遺憾。余最愛蔣竹山《虞美人.聽雨》,因制以此幀以遣寂寥。己丑大暑前日巍松。”同年李巍松又喜得于非闇《青城紅葉》卷軸,品相如新,光彩照人,隨比對摹之:“霜葉嬌艷似火,白雀靈動如生,令人嘆為觀止,愛不釋手,懸壁對摹,更覺前賢妙處難覓,只可得其仿佛矣!己丑立秋日于敬之齋,巍松并記。”

          人閑居時不可一刻無古人,落筆時不可一刻有古人;平居時有古人而學力方深,落筆無古人而精神方出。李巍松銘之踐之,身體力行,其壬辰作《漢壽亭侯像》題跋云:“燕京徐燕孫為近世人物畫大家,爾時名動京師。余曾藏其所作《關帝圣君造像》一幀,造型雖些許失準,須眉亦濃墨干筆皴成。呈現率真逸趣之面目,然不失雍容典麗之致。今摹一幀,力追原作之面貌,造型夸張謬誤,亦未做更正,不知會否有得翁之遺韻?”

          觀千劍而識器,操千曲而知音。雖說“留心學到古人難”,但李巍松“立志不隨流俗轉”。收之名山藏以富鋈,比臨晤對,朝乾夕惕,故能視野宏闊,思接千載,“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

          鄭午昌壬午作一山水題詩云:“何處溪山不著春,心無所住便無塵。倘教著意尋仙境,就作桃源洞外人。”李巍松蓋用一管湖穎,心無所住,念茲在茲,萬象在旁,百態迭生,演乾坤之廣大,致人心之精微。

          《花間獨酌》 紙本設色 50×100cm 2019

          北京人民大會堂很多書畫家以作品能入駐之而為夢、而為幸、而為榮。陳列于此的諸如:齊白石《子孫萬代》、潘天壽《映日荷花別樣紅》、李可染《萬山紅遍》、劉海粟《黃山獅子林》、謝瑞階《大河上下 浩浩長春》、王成喜《報春圖》、侯德昌《幽燕金秋圖》等等,都是畫家的代表之作、精心創作、嘔心制作。

          己亥恰逢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李巍松受邀為北京人民大會堂創作六尺整張豎幅《關山曉月》,辛丑建黨百年,李巍松又受邀參加了“憶崢嶸歲月 壯紅色畫卷”作品展藏活動,其創作的橫八尺雪景巨嶂《上元瑞雪》又被北京天安門永久收藏。

          為完成此巨幅創作,其“畢其功于一役”,閉戶裹足,謝客拒酬,矢志月余,沉潛精繪,“總想對你表白,我的心中是多么豪邁!”。

          上元節亦稱元宵節,為一年肇始,有祛邪祟、保平安之寓意;瑞雪有祥瑞、兆豐年之美好期許。

          清唐岱《繪事發微》載:“凡畫雪景,以寂寞黯淡為主,有玄冥充寒氣象。”李巍松卻反道行,守正不忘創新,砥礪牢記使命,夜空和湖水均以唐代“裝堂花”的青色平涂技法,使畫面純凈而明亮,整飭而典雅。深谷寒柯間,蕭寺掩映;寒汀溪水濱,凍樹蕭瑟;筆法求清健,意境慕高古;既饒江天寥廓之味,又富野逸清寂之趣。

          雪景丹青,代不乏人。唐王維《江干雪霽圖》、北宋范寬《雪景寒林圖》、南宋夏圭《雪堂客話圖》、元黃公望《九峰雪霽圖》、明吳偉《灞橋風雪圖》、清弘仁《西巖松雪圖》,乃至懸掛于北京人民大會堂的“頭牌”——傅抱石與關山月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嬌》,亦為“冰雪山水”佳構。

          《后赤壁賦》 紙本設色 132x66cm 2023

          明代沈周題王維《萬峰積雪圖》跋曰:“城中十日暑如炙,頭目眩花塵土塞。僧樓今日見此卷,雪意茫茫寒欲逼。古栟修柳枝裊矯,下有幽簧側從碧。隔溪膠艇不受呼,平地貫渚無人跡。”東晉顧愷之《魏晉勝流畫贊》有“遷想妙得”之說,立于《上元瑞雪》圖前,“已覺冷風拂面浦,又如濕氣生銀田”(乾隆詩句)。

          佛家“入清涼境,生歡喜心”!亦復如是耳。

          李巍松真正轉向佛釋繪畫,是在2007年移居多倫多之后。其遠離塵囂,與世隔絕,沉溺于敦煌、法海寺、永樂宮等寺觀壁畫以及張大千佛釋繪畫。

          有大千居士“畫家就是上帝,不為萬物所驅”之語庇佑上路,李巍松醉心魏晉漢唐,對佛釋題材虔誠供養,終修得菩提彼岸花開。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李巍松前些年整理了一下自己多年的佛釋研究筆記,一次性推出兩部專著《中國佛釋繪畫淺析》和《三千大千:張大千佛釋繪畫研究》,此為其數十年佛釋繪畫研究心血結晶。

          之后兩部重頭《妙相梵容》和《古質今妍》又相繼付梓。學術喜結碩果,師友靡不歡喜。

          歷來佛學典籍,不失之陳篆玄妙、遣詞幽微,則失之深閉固推、詭異自矜,致后之學者迷離恍惚,欲從無由,而往往流入歧途。李巍松所著佛釋專著則淺顯易懂,無晦澀空洞之病,編繪亦綱舉目張,有條不紊,私學得此,無師可通。

          《蓮花百億》 紙本設色 100cm×50cm 2021

          有次我出差北京到琉璃廠中國書店選書,還見到《中國佛釋繪畫淺析》和《三千大千:張大千佛釋繪畫研究》躋身暢銷藝術書榜,大有“忽逢幽人,如見道心”之感,當即拍下微信李巍松;他當即回復:賣的還可以!自信中,有快慰。

          就像影視歌的“三棲”明星一樣,李巍松緣于在花鳥、人物、山水三科既能且擅,天津楊柳青出版社還給他出版了一套針對學畫者的大八開版“繪畫實用教材”:《實用原大白描——設色古意山水》、《實用原大白描——設色富貴文禽》、《實用原大白描——設色條屏菩薩》。

          出版社看發行好、有錢賺,乘勝追擊,大干快上,又給他出了一本《中國當代藝術巨匠——李巍松》。他多少有點“不好意思”,不怎么示人;出版社卻不管不顧,“大張旗鼓”。

          人民美術出版社曾出版過《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中國當代名家畫集》兩套大型系列畫集,入選藝術家要么造詣深厚、一方翹楚,要么年高德劭,自成碼頭;要么是已成歷史定論、故去的一代宗師,要么在70歲以上、當代藝術巨擘,若任伯年、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徐悲鴻、張大千、溥心畬、林風眠、潘天壽、李苦禪、朱屺瞻、傅抱石、李可染、關山月、蔣兆和、吳冠中、黃永玉、范曾等等。

          這兩套畫集以其“宏大的選題規模,精湛的編輯、設計、印制水平”,加之其函套外表是莊重的“中國紅”,久而久之被美術界戲稱為“大紅袍”。

          “大紅袍”加身,乃無數藝術家之終極追求!

          李巍松一因“年齡問題”,二因“還有進步空間,定論尚早”,未能入圍“大紅袍”,而2020年卻成功入圍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的“小紅袍”。

          這個“小紅袍”也不簡單,能入圍者個個都非等閑之輩。像李巍松一樣的“70后”畫家,更加鮮矣。

          《漫天花雨》 紙本設色 100x50cm 2022

          寧在一思進,莫在一思停。“拼一口氣,點一盞燈。”李巍松夙具慧根,精通禪理,其對藝術之虔誠,恰如對菩薩之禮敬。其筆下佛像菩薩:妙相梵容,萬世傳燈;有燈有人,指引眾生。

          李巍松有方閑章“獨坐觀心”,當出自《心地觀經觀心品》:“若能觀心體性空,惑障不生便解脫。”其寂然凝慮,力避俗塵——坐得了冷板凳,耐得住真寂寞,放得下高身段,沉得住氣,穩得住心,守得住藝。其《相佛》中有幅《百祿仙人圖》,當為自況:“獨坐觀心,鹿豕成群,任彼世態之炎涼,從他人情之反復。”

          玄奘法師《八識規矩頌》第六識頌云:“發起初心歡喜地,俱生猶自現纏眠。遠行地后純無漏,觀察圓明照大千”。此頌正應了“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實獲其心”。李巍松潛修敏悟,耳濡目染,早已久煉成鋼;其志在丘壑,意在煙霞;其超出塵世,已臻“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之境矣。

          《九色錦鯉》 紙本設色 132x66cm 2022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馮寶麟先生曾為李巍松治過多方細朱印,有一方“心靜如水”入選進《閑雅西泠》一書,其邊款云:“肝腸似火,心靜如水。巍松方家囑刻。壬辰冬,馮寶麟并識。”

          此為知者之言。李巍松一幅幅“妙相梵容”非蕩盡塵漬、“心靜如水”不可得——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李深密如秘藏;然對藝術之癡迷,又“肝腸似火”,貪癡沉淪,不能自拔。

          試想:即便李巍松不畫畫,照樣能成為一時一地的豪杰:唱戲能成名角,出家能成高僧——癡迷者也,苦戀者也。

          山西應縣凈土寺有聯曰:念念不離心,要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始算得打成一片;佛佛原同道,知佛亦非佛,非佛亦佛,即此是坐斷十方。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關山路遠,道阻且長。但人要往遠看,過了山,眼界就開闊了。

          當然,擺在李巍松面前的還有很多座山,他需要不斷地登攀,以其用工之勤、究學之審,天以假年,成必卓犖——“學藝如登山,一步一重天”。

          藝術家簡介:

          李巍松,名松,字巍松,以字行,號敬之,室名敬之齋、聽松禪室。1970 年生于河南鄭州。現為:華夏文化促進會書畫院名譽院長,北京師范大學中華國學院書畫藝術研究中心首席顧問、客座教授,河南省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上海張大千大風堂藝術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研究員、特聘畫師。


          參考書目:

          1、《齊白石自述》 齊白石 著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15年8月版

          2、《中國佛釋繪畫淺析》 李巍松 著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4年4月第一版

          3、《三千大千:張大千佛釋繪畫研究 》 李巍松 著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4年4月第一版

          4、《中國畫名家作品精選——李巍松作品》 李巍松 著 陜西美術出版社 2012年12月 第一版

          5、《相佛——李巍松佛教人物畫集》 李巍松 著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2年11月第一版

          6、《雅債: 文徵明的社交性藝術》 (英)柯律格 著 劉宇珍 邱士華 胡雋 譯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2年4月第一版

          7、《石壺論畫語要》 陳子莊 著 人民美術出版社 2010年3月第一版

          8、《中國繪畫史》 陳師曾 著 中華書局 2014年1月第一版

          9、《梅花知己:民國文人印章》 管繼平 著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4年8月第一版

          10、《我怎樣畫工筆花鳥畫》 于非闇 著 廣西美術出版社 2010年12月第一版

          11、《古稀新聲》 張海 著 河南美術出版社 2014年5月第一版

          12、《近代印壇點將錄》 王家葵 著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08年3月第一版

          13、《閑雅西泠》 李平 主編 中國藝術家出版社 2013年3月第一版

          14、《畫家生涯》 (美)高居翰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2年1月第一版

          15、《印典》 (清)朱象賢 著 中華書局 2012年5月第二版

          16、《書法秘訣通考集注》 羅福壽 編著 江蘇美術出版社 2013年9月第一版

          17、《小窗幽記》 (明)陳繼儒 著 暨南大學出版社 2003年1月第一版

          18、《人民大會堂珍藏書畫》 蘇秋成 石啟忠 主編 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9年版

          20、《石語》 錢鍾書 著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6年1月版

          21、《繪事發微》 (清)唐岱 著 周遠斌 注釋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12年4月版

          22、《沈周六記》 湯志波 秦曉磊 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20年9月版

          23、《南齊書》 (梁)蕭子顯 著 中華書局 1972年1月版

          24、《書法秘訣輯要》 清人原著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87年3月版

          25、《李巍松畫集 》 李巍松 著 河北美術出版社 2010年12月第一版

          26、《書譜》 (唐)孫過庭 著 趙宏 注解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3年11月版

          27、《<二十四詩品>講記》 朱良志 著 中華書局 2017年11月第一版

          作者:李韜


          分享到: 編輯:劉瀟瀟 統籌:楊觀軍

          相關新聞

          www.uuyouji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