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協協商座談
加快老年友好社區建設 完善社區養老服務體系
孝老愛親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推動養老服務事業高質量發展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
市政協日前召開雙月協商座談會,邀請市政協委員、智庫成員、專家學者及市直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圍繞“加快老年友好社區建設,完善社區養老服務體系”進行交流座談、協商議政。
?熱情建言?
推進適老化宜居環境建設
市政協委員 張遠揚
隨著老年人口不斷增加,“懸空老人”越來越多,養老問題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現象。積極推動城市適老化轉型,率先營造適老化宜居環境,一方面能保障老年人居家社區養老安全,提升老年人居家養老生活品質,對建設老齡友好城市和老年友好社區具有深遠意義;另一方面有助于整合康養文旅、建材家居、數字智能三大產業資源,發揮巨大的適老化改造市場空間和潛力。
“適老化改造”迫在眉睫,建議建立統一的行業標準,將適老化改造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激活適老化改造產業;逐步出臺適老化改造產業的指導意見、管理辦法及監管制度等,引導產業各方協調發展;大力扶持適老產業,建立社會籌資為主、財政資助為輔、多方出資的資金籌措機制,探索“政府補一點、企業讓一點、家庭負一點”的資金分擔機制,實行梯度化補貼標準;注重“體驗式”宣傳,積極培育消費意愿,加快公共環境改造,推廣照料制度,加大對居家照料者的政策支持。
提升日間照料中心服務能力
市政協委員 常升
在當前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口老齡化加快,居家和社區養老需求劇增的狀況下,日間照料中心作為解決老年群體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緩解壓力、疏導需求的重要載體和主陣地作用尤為凸顯。
針對日間照料中心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建議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做好頂層設計,加強項目建設、管理運營、服務提升、人才隊伍、綜合監管“五位一體”制度保障體系,推動社區養老和日間照料中心整合、功能互補,不斷提升為老人服務的水平;利用智慧養老服務平臺,發揮大數據功能作用,強化監管,落實誰服務老人誰受益的精準運營補貼,不斷加大扶持力度;加快落實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從根本上解決日間照料中心運行窘境,做到建設一個、成熟一個、運營一個;完善服務功能,落實基本標準,健全工作機制,匯聚民政、醫療、人社、教育、大專院校及各類專業資源積極參與到“養老服務管理、養老康復、健康管理、養老服務標準化、養老護理、家庭照護”等工作中,提升專業化服務水平。
構建“小區+智慧”多元協同養老新模式
市政協委員 王術軍
伴隨著數字時代的來臨,通過信息技術和數據系統賦能公共服務的精準、高效、智慧化成為城市治理的新方向,而智慧養老作為對傳統養老模式的結構性革新應運而生。
養老服務需要政府、社會、企業等多方主體的協同,政府作為政策制定者和服務管理者,扮演著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政企合作,小區養老”,重點是政府購買市場養老服務與引導規范養老產業發展的雙向互動。政府可在房地產開發土地環節,出臺相應政策,將配套小區“日間老幼照料活動中心”列為與水電、燃氣、綠化等基礎設施同等的必備項目。此外,通過設置準入門檻、招標競爭、法規制度等引領市場帶動養老科技企業發展,推進養老產業升級優化。
“政社合作,智慧養老”,重點是在養老服務的各個階段、環節納入社會主體的力量,協助做好養老需求閉環滿足、養老周期高度銜接。“政家合作,新技術養老”,以居家養老為首選,針對現有難點、痛點進行智能化適老改造,重點是促進家庭養老與智慧養老的有機結合。
加快完善社區養老服務體系
市政協委員 侯占成
鄭州養老事業的目標清晰,但如何將目標轉化為提振市場信心的實效?政府應積極進行養老事業布局,從養老產業的基本設施配置、政策支持配置和盈利模式配置來進行優化,鼓勵引導社會力量,特別是民營醫療、民營養老院轉型,激發社會力量參與中高端養老需求市場投資建設,使全市養老事業格局更加科學合理。
支持社區為主體自主配套300至500平方米的養老設施,充分利用有限社區服務用房,自發或引進養老機構、醫療機構在社區內開展社區養老服務,完善社區養老服務體系。以社區為單位,定期上報自發或引進建立的養老機構情況,最終由辦事處甚至縣區級政府指導和優化,引進和培育專業化養老機構入駐社區。鼓勵辦事處一級選擇模式成熟、實力較強和公益事業心的養老機構,在辦事處一級成立規模更大、服務更完善的養老機構,解決社區和居家養老無法提供服務的人群養老問題。同時,從中選樹典型養老機構,總結和提煉成熟的模式,參考“中央廚房”式運作機制打造養老連鎖機構,促進養老產業更快更好發展。
推進老年友好型社區建設
市政協智庫成員 王瑜
發揮好社區養老服務體系作用,是加快老年友好型社區建設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礎的工作。
社區現有養老場地應打破千篇一律公式化的模式,根據不同的社區不同需求的老人群體,鼓勵發展各種類型的服務和日間照料中心,凸顯專業化,不圖“小而全”。
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形成多層次養老管理人才和養老護理服務專業人才培育體系。在社區工作中把推動社區養老服務資源多元整合、扶持養老運營機構規范可持續經營納入“街道重點工作清單”中,主動建立街道、社區、醫療機構、運營機構協同參與的社區養老共同體,進而推動養老事業可持續發展。
同時,要推進老年助餐服務可持續化,盡快探索推進長期護理保險和養老機構綜合責任險工作開展,落實補貼政策,促進運營機構持續健康發展,提高養老服務供給能力,擴大覆蓋范圍,鼓勵“社區+家政”嵌入式養老創新服務模式,通過“家政+養老”和“物業+養老”等創新模式,賦能社區養老可持續發展。
?專家聲音?
織密社區養老“服務網”
鄭州市養老服務業協會會長 任東勇
結合我市社區養老發展實際,政府應制定并出臺社區養老的指導及實施意見,解決社區養老的實際問題,促進養老服務體系的規范化發展。加強對老年人養老需求調查,根據調研結果出臺更多的助老惠老政策。建立養老服務質量綜合評價體系,劃定社區養老“必須做、鼓勵做和不能做”的社區養老等級評定和服務質量日常動態監測評價體系。逐步建立起社區養老的準入、監管和退出機制,確保養老服務水平的提高和健康發展。
統籌多部門之間的協作,逐步打破政策之間的壁壘,推進養老政策更好落實。簡化、優化養老企業相關審批手續,開辟行政審批綠色通道,優化服務改革,重點破解難題。確保社區養老各項補貼資金到位,在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和日間照料中心內設立康復站,在日間照料中心內增設公益性崗位、社工站,加強對社區養老服務的正面宣傳,大力扶持養老行業,助力養老企業更好更快發展。
深入推進社區居家醫養結合
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院長 鄭鵬遠
結合鄭州市情,圍繞推動社區居家醫養結合,建議建立政府主導,醫院、養老機構、第三方參與等多方聯動,科技賦能的醫養結合協同服務機制,強力推進社區居家養老。盡快出臺家庭病床服務管理辦法,推動長護險制度盡快推廣實施,探索改革服務補貼機制,對提供社區居家醫養結合的機構,在安排政府購買服務項目時給予一定支持,促其加快向規模化、連鎖化發展。
構建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開放共享的智慧社區服務平臺,由街道養老綜合服務中心(大中心)借助“互聯網+可穿戴類設備”智慧醫養服務平臺,組織協調機構、衛生、民政等信息資源,完善老年人健康檔案,實現養老服務信息需求評估和醫養結合服務動態化管理。推行建立“時間銀行”制度,通過鼓勵低齡老年人為高齡老年人服務,老老互助,儲存自己將來養老所需的時間,充分利用和擴充養老服務人力資源。加快構建高層次健康養老服務人才體系,加強職業院校養老護理服務人才、高等院校醫養結合服務研究及管理型人才培養。
?真誠回應?
推動全市養老服務向更高質量水平發展
市民政局
根據我市現有人口自然增長和機械增長率測算,2033年老齡化率將超過25%,普惠性和多元化、多樣化的服務供給將成為剛需。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進一步強化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對接,不斷增強服務要素支撐,推動全市養老服務向更高質量水平發展。
動態調整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對照國家清單和我省清單,牽頭協調各部門,共同研究出臺鄭州市清單(2023年)。下一步,依據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能力,進一步提標擴面,實施動態調整,確保2025年前全面落實并達到成熟定型。
加快實施老年人能力需求評估。研究出臺老年人能力綜合評估實施辦法,并將評估結果納入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推進跨部門數據共享,逐步實現從“人找服務”到“服務找人”。
不斷提升社區設施運營能力。進一步提升連鎖化、規模化、規范化運營模式,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完善設施運營考評制度,發揮街道、社區屬地作用,將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相關內容納入社區網格化治理,搭建起政府、機構與居家老年人的橋梁。
充實完善社區養老服務要素。進一步完善“銀發顧問”“時間銀行”等服務內容,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認知癥照護、“喘息服務”等保障方式,督導區縣(市)加快智慧服務平臺建設,推進政府購買服務實現“‘一卡通’辦”。
持續抓好養老服務隊伍建設。健全完善人才引進、培養、評價、使用、激勵機制,不斷加強“管理、服務、技術”三支隊伍建設,落實獎補扶持政策,努力打造一支規模適度、結構合理、德技兼備的養老服務隊伍。
建設高水平老年友好型社區
市衛健委
近年來,我市把關心關愛老年人、建設高水平老年友好型社區作為重要民生工程落實落細。全市118個社區創建成為老年友好型社區,其中25個社區被命名為“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創建工作全省領先,走在全國前列。
創建老年友好型社區,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從改善老年人居住環境、方便老年人日常出行、全方位提升服務質量、不斷擴大社會參與面、營造“敬老愛老助老”深厚氛圍、提升為老服務科技水平等方面入手,下大力氣一項一項地解決好、落實好。建議在整合服務資源、健全獎補機制、完善推進措施、細化考評標準、加強專業培訓上取得突破性進展,讓老年友好型社區在我市開花結果,變養老為“享老”,努力提升老年人社區生活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打造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創新先行先試“鄭州模式”
市發展改革委
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解決養老服務保障問題,市發展改革委制定了一系列加快推進養老服務建設的政策措施,養老機構建設快速發展,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下一步,將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省、市關于促進養老服務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快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健全居家社區養老、養老服務機構、醫養結合等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提高普惠養老服務供給能力,建設一批方便可及、普惠優質的養老服務機構,推動黨政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所屬培訓機構轉型為普惠型養老服務機構,2023年全市養老服務床位數達到6萬張,2025年達到7.2萬張,實現城市“一刻鐘”、農村“1000米”居家養老服務圈。緊抓鄭州市獲批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重點聯系城市建設機遇,加快推進落實《鄭州市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重點聯系城市建設工作方案》,2023年初步形成我市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創新先行先試“鄭州模式”,為全國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經驗。
抓好財政支持政策落地生效
市財政局
為全面推進我市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市財政局積極發揮財政職能作用,著力完善財政支持養老服務政策體系,積極爭取上級資金,統籌福彩公益金,不斷加大本級財政投入,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多渠道、多措施支持我市養老服務健康快速發展。
下一步,要抓好財政支持政策落地生效,精準支持資金投入方向及重點,切實發揮財政資金在保障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的職能作用,聚焦基本養老服務中的關鍵領域、重要內容和薄弱環節,重點投入,精準發力,增強資金投入的精準性和有效性。創新政府購買養老服務補助方式,以需求導向,探索將政府購買養老服務資金由補助給供應方調整為需求方,力爭提供精準服務。加強“互聯網+養老”信息技術應用,條件成熟的發放養老服務券或電子券,實施數字支付、統一支付模式。統籌使用各級各項資金,全力支持我市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
積極打造“河南護工”品牌
市人社局
按照“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專項活動部署有關政策要求,市人社局進一步提出實施現代服務業技能人才培訓專項。圍繞社區養老高品質生活需求,以居家社區養老體系建設為重點,依托鄭州市定點健康照護培訓機構,大規模開展養老、健康照護、醫療照護等康養照護全產業鏈人才培養培訓,引導院校科學設置專業,擴大招生和社會培訓規模,加快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
下一步,將不斷加強養老護理人員培訓體系建設,持續推進養老護理人員職業技能培訓行動,逐漸完善養老護理人員晉升褒揚制度,加快開設養老護理類相關專業,積極打造“河南護工”品牌,以問題為導向,補短板、強弱項,積極促進我市養老服務事業高質量發展。
有序穩步推進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市醫保局
加快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對于加快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織密織牢社會保障網、提升城市公共服務能力,意義重大。2022年,市醫保局積極向國家醫保局建議,繼續擴大長期護理保險試點。下一步,市醫保局將密切關注我市失能人員保障問題,認真分析研判市場需求和服務供給形勢,將“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作為《鄭州市“十四五”醫療保障發展規劃》重要項目,按照國家要求,積極爭取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工作,有序穩步推進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老年人照護需求綜合評估,醫保領域主要涉及長期護理保險的綜合評估工作。目前,我市尚未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但積極支持養老服務優先發展,滿足老年人照護需求。市醫保局將積極爭取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工作,做好老年人照護需求評估體系建設,出臺長期護理失能等級評估標準和與之相銜接的護理需求認定和服務質量評價標準,完善標準體系。
在城市更新中注重適老化項目實踐
市城建局
市城建局依據法律法規負責相關程序監管,確保各類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的適老設施達到國家現行標準規范。在新建房屋建筑及市政基礎設施中,充分考慮老年人需求,從基礎環境、社會文化環境、社會支持等方面,要求設計單位按設計規范執行適老化設計要點。
在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我市推進城市更新采取漸進式、微改造的形式,城市中存有大量老廠區、老街區、老社區,特別是老舊社區存量巨大,適老化社區改造與城市空間提質增效的有效結合,是實現社區居家養老的重要舉措。我市城市更新響應老齡化城市建設工作,涌現出了一批適老化建設項目。
根據全市工作部署,市城建局下一步將加快推進市政道路基礎設施中的適老化改造,推動城市更新中適老街區、社區建設,為建設敬老愛老的老齡化社會解決問題。
著力推動健康養老智慧養老
市工信局
近年來,工業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等單位聯合組織開展智慧健康養老應用試點示范、智慧健康養老產品及服務推廣目錄等工作,大力推動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和應用推廣。市工信局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省、市文件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結合單位職能,將傳統與智能有機結合,組織開展智慧健康養老應用試點示范、智慧健康養老產品及服務推廣目錄申報工作,著力推動健康養老、智慧養老。下一步,將繼續發揮工業和信息化作用,積極鼓勵和引導企業做好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促進我市健康養老工作健康協調發展。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趙文靜 整理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