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6birc"></track><option id="6birc"></option>
    <samp id="6birc"></samp>
  1. <samp id="6birc"></samp>
    1. <b id="6birc"><ins id="6birc"><ruby id="6birc"></ruby></ins></b>

    2. <tbody id="6birc"></tbody>
    3. <samp id="6birc"></samp>

        <progress id="6birc"><bdo id="6birc"></bdo></progress>

          <tbody id="6birc"></tbody>
        1. 中央主流媒體報道河南 | 黃、綠、紅三色看黃河沿岸變化

          2023-09-11 來源: 鄭州晚報 鄭州客戶端官方網站 分享到:

          黃、綠、紅三色看黃河沿岸變化

          □新華社記者 李麗靜 白葉楠

          九曲黃河十八彎。在黃河出黃土高原的最后一道峽谷,聳立著新中國成立后在黃河干流興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樞紐工程——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母親河經此,給三門峽市帶來斑斕顏色。

          三門峽水利樞紐 新華社發

          以黃筑基 種出特色農產品

          三門峽市位于小秦嶺末端,素有“五山四陵一分川”之稱。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土質條件,使這里發展起適合高山丘陵地帶的特色農業。寺河山的蘋果、焦村鎮的葡萄、盧氏縣的連翹……

          厚重的黃土地綿綿不斷地滋養著三門峽人,三門峽人也用自己的勤勞智慧保護著黃土地的生命力。目前全市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率達到95%,建立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推廣示范區19個、面積4萬畝以上。全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44家,銷售總收入40.15億元,農產品加工轉型升級。數字鄉村建設扎實推進,靈寶市國家級數字鄉村試點寺河蘋果小鎮,已完成物聯網、智慧果園及蘋果追溯系統等場景建設,吸引了京東、德邦等10余家快遞物流公司入駐。

          為了更好地保護腳下的這片黃土地,今年三門峽市將完成3.5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持續“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讓黃河之濱的崤函故地,朝著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方向邁進。

          沿河治理?厚植生態綠色

          進入秋季,三門峽市的小秦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迎來最美的時節:山巒疊翠,鳥鳴清澗。這里是黃河入豫第一站,是黃河中游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也是全國第二大黃金主產區。

          過去半個世紀,受利益驅動,這里粗放無序開采,數十萬人在山里工作、生活,小秦嶺森林出現一塊塊“斑禿”,地表崩塌,河流污染。2016年起,三門峽市以壯士斷腕的決心,關停坑口1500余個,退出規上企業100余家,以年損失上百億元地區生產總值、轉崗10萬余人的代價,全面修復小秦嶺生態環境。

          生態好不好,看鳥兒往哪跑。在三門峽市中心城區,以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為代表的黃河濕地,是全國最大的白天鵝棲息地和觀賞區之一,每年吸引棲息越冬的白天鵝超過1.6萬只、占全國2/3以上,呈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動畫面。

          18條黃河一級支流實現“清水入黃”,百里生態廊道沿黃河蜿蜒,千里城市綠廊生機盎然,10萬畝礦山治理復綠增彩,30億立方米庫區泥沙綜合利用……近年來,三門峽“十百千萬億”工程聯動、“山水林田湖草沙”項目并舉,筑起“保衛黃河”的綠色屏障。

          以紅鑄魂 激活文化本色

          八路軍澠池兵站、劉少奇舊居、中共豫西特委擴大會議舊址,三門峽有著諸多紅色的印記。

          今年暑假期間,盧氏縣官坡鎮蘭草村的紅二十五軍軍部紀念館迎來客流高峰。每年到這里參觀的人數達到5萬余人次,帶動紅二十五軍長征途經的盧氏沿線6個鄉鎮26個村的特色農副產品銷售和餐飲業快速發展,1200余戶群眾受益,年收入總和達5000萬元以上。

          靈寶市朱陽鎮紅色文化厚重,擁有30個老區村、53處紅色革命遺址,其中靈寶朱陽革命歷史紀念館是省級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國防教育基地。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三門峽市依托紅二十五軍軍部舊址、劉少奇舊居、八路軍澠池兵站、中共豫西特委擴大會議舊址、黃河三門峽大壩風景區等紅色旅游資源,塑造紅色文化和旅游品牌,開展紅色基因傳承、愛國主義教育等研學旅游,推出“建黨百年紅色旅游百條精品線路”和一批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構建起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文旅融合助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

          分享到: 編輯:周愛巧 統籌:蘇瑜

          相關新聞

          www.uuyouji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