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下午,微博文化之夜系列活動“讓中華文明生生不息”文化論壇在奧體建國飯店中和廳舉辦。在論壇圓桌對話環節,多位與會嘉賓立足鄭州,放眼全國,圍繞“中國文化新符號”“中國文化走出去”兩個話題,進行了開放式的探討。
打造地方文化新符號
在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卜希霆的主持下,作家、文化學者、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魏新,優酷紀錄片中心制片人、《奇妙之城》系列制片人張清,浙江省博物館副館長蔡琴,從各自鉆研的領域出發,共同探討在文化新符號枝繁葉茂的當下,如何提升中國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
微博之夜——“讓中華文明生生不息”文化論壇上專家與博主暢所欲言
蔡琴認為,“博物館熱”與博物館與時俱進的發展趨勢是分不開的。“很多博物館展示文物的方式就是把文物簡單地擺放在展柜里,但鄭州博物館不同,它有很多裸展文物。觀眾圍著文物四面觀看,能夠看到文物背后的文字、紋樣,這樣更容易將自己代入其中,產生一種共情。”在蔡琴看來,人們常說的讓文物活起來,其實是讓觀眾對文物的認知活起來,就是用年輕的方式、現代的方式、時尚的方式,打開古老的文化。與城市IP相結合,打造地方的文化新符號。
圍繞“中國文化新符號”這一話題,張清從城市人文探索節目《奇妙之城》的制作入手,與嘉賓、觀眾分享了作為內容文化行業從業人員,如何通過文化的視角和傳統的視角,讓古老的文化煥發新的光彩。
魏新則從傳統節日和漢服的角度切入討論。他談到,自己老家山東曹縣是特別有名的漢服生產基地,生產了全國50%以上的漢服。但這條產業,是在最近十幾年的時間中才逐漸形成的,他進一步表示:“漢服本身的設計并不一定符合我們今天的生活方式。但漢服的設計元素和中國傳統圖案紋飾,可以更多的形式跟當代服裝、當地生活相結合,實現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
影視、文學融合發展,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
中國文化如何更好地走出去?影視、文學等領域的未來如何更好地融合發展?
在作家毛利的主持下,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影視編劇、制片人梁振華,閱文集團副總裁、總編輯楊晨,作家、編劇“匪我思存”,閱文集團白金作家“會說話的肘子”,一起探討如何打造中國文化的“社交密碼”。
文藝工作者有責任把更好的文化作品帶到國外,對外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梁振華表示,要講好跨國、跨文化的故事,首先要將中國傳統與當代表達相結合,其次要有命運共同體的觀念,尋找共情和共鳴,最后要做好人物故事塑造細節,找到大家共同有感觸的故事。
閱文集團海外門戶目前已經吸引了約2億海外用戶訪問,覆蓋全球200個國家和地區,向全世界講述中國故事,構建海外年輕群體了解中國的平臺。楊晨認為,中國的美食、熊貓、茶文化等關鍵詞在海外長期、高頻出現,這些也會影響海外原創作家使用中國元素創作,從而進一步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
而在“匪我思存”看來,中國女性小說在海外受歡迎,主要在于海內外讀者共同感受到作品中的美好感情。東西方文化雖然有差異,但對愛的共情是人類不變的能力。友情、愛情、積極奮斗、對世界的愛,這些都是人類共通的。
提到受海內外讀者歡迎,“會說話的肘子”認為自己創作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吸引讀者。他表示,自己創作的初衷并不是表達深刻的思想,而是為讀者提供陪伴和一個跌宕起伏的故事。“我一直說,我不是作家,只是一個茶館里的說書先生。”“會說話的肘子”笑著說。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張曉璐 許怡童/文 白韜 唐強/圖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