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讓中華文明生生不息”——2023微博文化之夜主題論壇在鄭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等多位國內知名專家學者、作家以文化為紐帶,以傳承為使命,創新搭建起中華文化的超級傳播場,共同在“大河之南、天地之中”回望中華文化瑰寶,在黃河之濱、千年商都追尋中華文明的腳印。
論壇現場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
黃河中下游地區文明源遠流長
王巍
波瀾壯闊的黃河文明在中國早期文明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為什么說中原地區是文明起源最早地區之一?它在多元一體格局中的核心地位是如何形成的?
在距今4.5萬年的鄭州老奶奶廟遺址,主要發現有10處用火遺跡、3000多件石制器和數以萬計的動物骨骼,這一考古發現為研究現代人類及其行為在東亞地區出現與發展提供了全新視角。
位于新密市的李家溝遺址曾出土大量石制品、動物遺存及陶片,伴隨該遺址石磨盤、早期陶器等文物的共同出現,顯示出在距今1萬年前后的東亞腹地,人類開始出現定居生活,這為文明起源奠定了基礎。在距今9000至7000年的裴李崗文化時期,則出現了很多村落遺址。比較有名的有新鄭裴李崗遺址、唐戶遺址,目前已發現裴李崗文化時期房址65座,聚落內還發現了排水體系等。
鄭州商城遺址的特點則是規模巨大,出土的遺物中有很多禮器。最近在該遺址書院街墓地發現的商代貴族墓葬,可以看到高等級的墓葬和大量青銅器隨葬品,這批青銅器達到了相當高的制作水平。這標志著早在約3500年前,鄭州商城已經開啟了中國青銅器的輝煌時代。
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
弘揚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
我們要挖掘真正的遺產價值,比如鄭州嵩山腳下,這是我們5000年文明的圣地,在過去,它最著名的是少林寺,但當我們去嵩山看過少林寺后會發現,其實嵩山還有大量歷朝歷代的豐富文化內涵,比如漢三闕: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有最漂亮的佛塔嵩岳寺塔,有道教的中岳廟,有郭守敬進行天文測試的觀星臺,還有中國四大書院之一的嵩陽書院。當我們把這些廣泛的內容挖掘出來,于是嵩山就定位于“天地之中”。那么還有如此多的文化能在一個地方匯集嗎?還有那么多鮮明的傳承的歷史印記能保留嗎?這就是挖掘一個城市重要的文化價值。
每個民族都有他們驕傲的歷史,每個民族也都應該擁有他們向往的未來。如今每天有數以萬計的中外游客走進故宮博物院,他們一定會感受到世界最大規模、最完整的古代古殿建筑群,今天被保護修繕得如此壯美,能感動于中國對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所做出的積極努力和貢獻。
《長安十二時辰》作者、作家馬伯庸:
城市特質構成獨特競爭力
我幾乎每年都會來鄭州很多次,主要是因為這里文化底蘊深厚,我一直相信你要了解一個地方,一定要深入到這個地方,然后體驗當地風土人情和各種生活細節,才能真正把這個地方寫明白。
地方文化資源是一個重要的基礎,包括當地文化名人、名勝古跡,以及當地的傳說和文化特色。我們可以將此視為一個內容池,在這個池子里找出適合的內容,把它做成一個適合的東西,然后再做相關IP開發。我相信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特質,這個特質構成了它本身吸引力的定義,也構成了它獨特的競爭力。有了這個競爭力,我們就不用擔心會不會別的城市把它“復制粘貼”過去,或者說被別的城市拿走,因為這是一個城市獨一無二的。我們要抓住這種氣質,才能確保吸引更多受眾。
這幾年,各地都非常重視文旅,對于小說文化創建的動力非常強烈,我希望通過這個講座告訴大家一些從創作的角度能夠想到哪些標準,給大家一些啟發。希望未來把咱們河南每個城市的文旅都搞得紅紅火火,形成一股強大的河南文化流行風潮,通過不同形式的創新持續弘揚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作家、編劇王小槍:
河南是文學創作的沃土
王小槍
此次我是第一次來到鄭州,但是對于河南是非常熟悉的,我讀過很多關于河南的優秀作品。
“天地之中,華夏之源,功夫鄭州”。中原文化豐厚的底蘊滋潤著這片沃土,河南見證著眾多故事的風起云涌,為小說和影視提供著豐富的滋養。無數鮮活的故事素材都藏在生活的縫隙里,藏在泥土之間,藏在柴米油鹽的煙火氣里。作家、劇作家首先從屋子里走出去,用一把鐵鍬把這些人物挖掘出來,哪些地是泥濘的、哪些是堅硬的,哪些要攀登,哪些要跨越,走一遍才能知道路的方向在哪里。走路的過程、積攢細節的過程、塑造人物的過程,就是文學性表達的過程。
只有真正地深入生活,了解人物的內心,才能寫出他們的悲歡離合,才能寫出與觀眾和讀者共情的東西。
第十一屆茅盾獎獲得者、作家劉亮程:
作家為家鄉而生
劉亮程
耕讀于野,三餐四季,世界再大不過是一個村子。我來自新疆一個去哪兒都很遙遠的地方,小時候我覺得我的家鄉非常小,小到每天早晨的太陽是從我家東邊的柴垛后面升起,下午的落日落在我家西邊的籬笆墻后面,日月星辰,斗轉星移都發生在我家的房頂上面,我想每個人的家鄉都是小的,但是那個小小的村莊曾經就是我們的整個世界。
后來當我開始寫這個村莊的時候,我覺得它非常之大,大到能吸納從世界上各個方向刮來的風。風吹動村莊屋檐的聲音、草垛的聲音,以及匆忙行走的那些農人的聲音,還有站在風中傾聽風聲的少年的聲音,呼呼嘯嘯朝遠方大堤呼嘯而去,這就是我在寫作中獲得的家鄉,一個巨大的家鄉。
作為一個寫作者,我們只有用文字把家鄉書寫透徹了,這個世界才會變得透徹。每一個寫作者都是從它的家鄉出發,把他的家鄉寫成整個人類的故鄉。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成燕 王紅 楊麗萍/文?白韜/圖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