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6birc"></track><option id="6birc"></option>
    <samp id="6birc"></samp>
  1. <samp id="6birc"></samp>
    1. <b id="6birc"><ins id="6birc"><ruby id="6birc"></ruby></ins></b>

    2. <tbody id="6birc"></tbody>
    3. <samp id="6birc"></samp>

        <progress id="6birc"><bdo id="6birc"></bdo></progress>

          <tbody id="6birc"></tbody>
        1. 北大博雅講席講授陳平原鄭州“說書”

          2023-09-25 來源: 鄭州晚報 鄭州客戶端官方網站 分享到:

          在網絡信息時代,談論非功利“讀書”,不僅讀者愿意聽,還覺得有趣且有所觸動絕非易事。9月24日下午,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陳平原做客天一文化講壇,在河南省檔案館新館分享“讀書、愛書與博識——兩個甲子的閱讀趣味”,引來眾多觀眾冒雨前來,聽雨論書,不亦樂乎。

          曾任北大中文系主任陳平原教了幾十年書,面對如何讀書的提問,難免“好為人師”,每到世界讀書日、各地圖書節或大學開學典禮等,總經不住誘惑,應邀說“讀書”。但他也自嘲:“比起傳授各種專業知識,勸人讀書或教人怎么讀書,顯得沒有多少技術含量,以致學有專精的教授們,普遍不太愿意涉足。”

          事實上,讀書是一輩子的樂事,正因為其樂無窮,才引得一代代讀書人如癡如醉。在陳平原看來,今天人們的閱讀過于講求“立竿見影”:在校期間,按照課程規定閱讀;出了校門,根據工作需要看書。與考試或就業無關的書籍,一概斥為“無用”,最典型的莫過于擱置文學、藝術、宗教、哲學、歷史等。實際上,讀書就應該是在提倡經典的基礎上多讀“無用之書”,那些沒有實際功用的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等,最能養成人生經驗、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還需要關注跟今人的生活血肉相連的現當代文學。而所有的閱讀,都必須有自家的生活體驗做底色,這樣,才能建立自己的閱讀趣味,不至于“讀死書,讀書死。”

          “今天的書籍只要你愿意,基本都能看得到、買得到,只是有沒有興趣和動力的問題。”陳平原表示,正是這樣,也導致了圖書市場的蕪雜,“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好書浮出水面,得到讀者。當然要通過很多渠道和方式,比如各種媒介的推廣等。”

          當前,短視頻興起,國外圖書不斷引進等現象也引起了一定的關注,它們是否會對傳統閱讀造成沖擊?對此陳平原表示,上世紀80年代閱讀風氣西化,閱讀中國古典可能會被視為保守落后;現在也有人民族主義膨脹,排斥引進的繪本、讀物,“不要輕易去否定,首先是看這本書好活不好,不要以來自中還是西為判斷依據。”陳平原表示,當下閱讀又原來越多的途徑和方式,所有的新形式都有大浪淘沙的過程,音頻、視頻等只是載體不同而已。

          雖然作為“專業”的文學其熱度正日漸消退,而作為“修養”的重要性卻迅速提升。當今很多人缺乏獨立閱讀、深入思考、自由表達的能力與興趣,而文學教育正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一環。作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多年來始終關注著文學教育的方方面面。針對很多家長關注的“閱讀引導”問題,陳平原也表示不必對孩子的青春期讀物過分焦慮,“現在嘲笑閱讀郭敬明和過去嘲笑閱讀瓊瑤的情況一樣,其實青春期的閱讀只是階段性的,很多人上大學后就不一樣了,因為教育、閱歷等變化會有相應的變化。”在陳平原看來,讀書的事因性格、階層、性別等差異,沒辦法統一固定要求,過于僵硬刻板的閱讀趣味,會限制人才的發展,“有各種各樣的孩子,就會有各種閱讀的趣味,一定要持比較開放的態度來面對。”

          陳平原:現任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2008—2012 年任北大中文系主任)、北京大學現代中國人文研究所所長、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主要研究領域有20 世紀中國文學、現代中國教育及學術、中國小說史、中國散文史等。先后出版《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千古文人俠客夢》《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適之為中心》《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作為學科的文學史》《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晚清畫報研究》《現代中國的述學文體》等著作三十余種。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左麗慧


          分享到: 編輯:陶莎 統籌:曹杰

          相關新聞

          www.uuyouji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