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骨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退行性關節病,中老年人為高發人群。在65歲以上的人群中,50%都患有這種疾病。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進展,膝骨關節炎呈現出高發態勢。統計數據顯示,有癥狀的膝骨關節炎患病率為8.1%。導致膝骨關節炎的主要原因,是膝關節軟骨的退變和磨損,當疾病進展到一定程度,患者活動嚴重受限、疼痛難以忍受時,就需要進行膝關節置換手術。
以往,無論軟骨磨損程度如何,都需要進行全膝關節置換。而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和“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深入人心,近年來,創傷更小、恢復更快、效果更好的“保膝手術”——單髁表面置換術在臨床逐漸推廣。在鄭州市中心醫院,骨科一病區的“單髁表面置換術”已經惠及千余名患者。骨科一病區副主任楊鍇表示,僅2023年至今,他的團隊已開展“單髁表面置換術”近300例。在醫院的技術比武中,“單髁表面置換術”獲2023年上半年診療組單項冠軍技術。
關節磨損老化所致
膝骨關節炎中老人高發
早晨起床感覺膝蓋僵硬,蹲、坐、起時膝蓋“咔咔作響”,行走時膝蓋疼痛,上下樓不能自如……你可能患上了膝骨關節炎。膝骨關節炎是一種以膝關節軟骨損害為主,并逐漸累及整個關節組織的最常見的關節疾病。楊鍇說,膝關節是人體重要的負重關節,人在站立和行走時,都要靠膝關節負重。膝關節間附著一層白色軟骨,軟骨中間有一個類似墊子的半月板,這些結構帶來膝關節的活動度和穩定性,保證人類行走、蹲坐、屈膝等正常行動。作為負重關節,隨著年齡的增長,軟骨和半月板會逐漸磨損、老化,“這是一種退行性改變,是人體無法避免的自然規律”。膝骨關節炎病變的主要演變過程,是膝關節軟骨的退變、纖維化、斷裂、缺損直至累及整個關節面。主要癥狀表現為膝關節疼痛及壓痛、膝關節活動受限、關節腫大或畸形、骨摩擦感、晚期出現持續關節疼痛、活動度下降、肌肉萎縮至無力。
膝關節分為內側髁與外側髁,由于人體的膝關節是以內側為軸來運動的,所以內側髁和外側髁的磨損程度是不同的,內側髁的磨損會更嚴重。而軟骨是不能再生的,出現磨損之后,膝關節沒有了軟骨的潤滑和保護,骨頭直接磨著骨頭,人行動時就會疼痛,繼而出現活動受限。楊鍇表示,“以往沒有關節置換術時,只能靠吃藥、打針來緩解癥狀痛苦,沒有辦法從源頭解決問題,控制病變的進展”,患者就會隨著病情的發展逐漸喪失行動能力。
膝關節置換術效果良好
但也存在一定弊端
膝關節置換術的出現,徹底改變了膝骨關節炎患者的命運,但它也存在著一定的弊病。“以往我們的手術方法,不管是單側髁磨壞了,還是雙側髁都磨壞了,都是進行全膝關節置換術。也就是說,可能患者一側的髕骨關節和外側髁都是好的,但是我們不得不犧牲掉這些好的,把整個膝關節的軟骨全部置換掉。”楊鍇說,雖然全膝關節置換術的效果很好,但手術大、創傷大、出血多、花費高,病人術后恢復時間長、恢復過程也很痛苦。而單髁置換術的出現,完美解決了這些問題。
所謂單髁置換術,就是只置換磨壞的內側髁,外側和前側沒有磨損的地方,關聯的韌帶和血管神經,都不需要動,“我們只把壞掉的地方做一個修理,放一個小的墊片進去,讓它恢復到退變老化以前的狀態,不再疼痛。”楊鍇表示,與傳統的全膝關節置換術相比,單髁置換術只需要一個不到10公分的切口,創傷小、出血少,手術時間也大大縮短,大概不到一個小時就能完成。患者恢復期也大大縮短,“全膝關節置換術至少需要三個月的恢復時間,而單髁置換術后,患者大概3-4周就可以自由行動。”單髁置換術在臨床的推廣,是“以病人為中心”理念的切實體現。楊鍇說,這個術式的主要依據是疾病的病理變化,一側損壞就只置換一側,盡量保留患者原本的身體組織和結構,因而也被稱為“保膝手術”。
“保膝”單髁置換術
帶給患者全新的選擇和良好體驗
單髁置換術的出現和逐步推廣,給廣大膝骨關節炎患者帶來的,不僅是一種新的選擇,更是生活質量的飛躍。楊鍇說,由于全膝關節置換術的恢復過程較為痛苦,很多患者一聽說要做手術,從心理上就有無法克制的恐懼。而且由于手術創傷大、出血多、恢復慢,而患者又大多是老年人,本身就很大概率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基礎疾病,所以無論是對手術的耐受程度、還是術后的恢復時間,都和普通人群是不一樣的。而單髁置換術的出現和推廣,無疑是老年患者的福音。
77歲的趙某家住山西晉城,8年前,老人右膝關節開始出現間斷性的疼痛腫脹,隨著病情進展,活動也逐漸受限。2023年以來,癥狀愈發嚴重。期間,老人曾經口服消腫止痛,營養軟骨的藥物,也曾做過關節腔注射玻璃酸鈉、針灸、理療等治療。但癥狀反反復復,輾轉多處求醫,醫生都說要換關節。一聽換關節,老人心里就害怕甚至產生抵觸情緒。直到不久前,聽說鄭州市中心醫院可以做保膝手術,于是來到骨科一病區找到楊鍇求助。楊鍇為老人進行了詳細的術前檢查和評估,確定符合單髁置換手術指征。老人住院后第二天,楊鍇團隊為她安排了手術。術后第二天,老人就能下床行走。術后第五天出院時,老人拉著楊鍇的手千恩萬謝。
倡導“階梯治療”
踐行“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
據悉,已經有近60年的歷史。國內從引進這項技術到臨床普及,大概用了10余年的時間,“隨著假體設計和材質的不斷改進以及手術技術的進步,單髁置換術已經非常成熟”,楊鍇說,鄭州市中心醫院自2014年引進該項技術,與北京積水潭醫院黃野教授團隊開展學習、交流與合作以來,經過近10年的發展,單髁置換術已經在臨床全面推廣。“我們引進新技術的出發點是‘以病人為中心’,實際上,從2018年開始,針對膝骨關節炎,國內業界已經開始秉持‘階梯治療’的理念”。楊鍇表示,所謂“階梯治療”,是將膝骨關節炎的病程,分為初期、早期、中期、晚期四個階段,每個階段對應不同的治療手段。在膝骨關節炎初期,只需要進行患者教育、運動和生活指導等基礎治療和物理治療;早期,則根據不同病情給予口服、外用藥物治療、和關節腔注射;中期,進行關節鏡清理術、關節軟骨修復術、力線矯正手術、單髁置換術等修復性保膝治療;只有到晚期,才考慮全膝關節置換這類重建性治療。“并不是說我們引進了這個新技術,就給接診的所有膝骨關節炎患者都做這個手術,而是根據患者處于哪一個病程,來選擇對應的、最適合的治療方案,完全從患者的角度出發考慮問題,充分體現‘病人的需要是第一位的’服務理念”。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邢進?通訊員?陳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