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第七屆中國詩歌節的參會詩人、學者前往“天地之中”登封開展采風調研活動,登中岳嵩山,踏訪嵩陽書院、少林寺、觀星臺等地,并夜赴新鄭,欣賞“華夏‘鄭’月明”新鄭市2023年中秋朗誦音樂會。
古韻悠悠,文風不息。嵩陽書院,因坐落在中岳嵩山的陽面而得名,宋代名儒范仲淹、程顥、程頤、司馬光、楊時、韓維、朱熹等人都曾在此講學。其中,程朱理學奠基人程顥、程頤二人曾在此講學長達十余年,司馬光巨著《資治通鑒》第9卷至21卷正是在此完成。
拾級而上,松柏參天,鳥鳴幽幽,整座書院甚是清雅靜謐。曾游歷于此的乾隆皇帝賦詩贊嘆,“書院嵩陽景最清,石幢猶紀故宮名”。
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魯迅文學獎獲得者曹宇翔感慨:“峻極嵩山,天地之中,中原大地,云蒸霞蔚。來到這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學習’,向歷史學習,向中原大地學習,向曾經在此講學的大家鴻儒學習。”
隨后,采訪團來到少林寺。少林寺因處于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叢林之中而得名,是舉世聞名的禪宗祖庭、功夫圣地。“日出嵩山坳,晨鐘驚飛鳥”,鄭緒嵐演唱的電影《少林寺》插曲也成為一代人的記憶。
中國詩歌學會散文詩工作委員會主任、《星星·散文詩》刊名譽主編周慶榮表示,“之前我只是從金庸筆下的小說和電影《少林寺》里,對少林寺有一些粗淺的了解。今天,雨中置身實境,別有一番慨嘆。我覺得少林寺所象征的文化符號,不僅僅是強身健體或武學淵源,更重要的是宗教的修行、佛教的德化、生命的怒放。”
“石表寓精心,氤氳南北變寒暑。星臺留古制,會合陰陽交雨風。”當天下午,采風團探訪觀星臺,看古人如何仰望星空,解讀四時風雨。
觀星臺,地處“天地之中”的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鎮,是國內現存最古老的天文臺。其建筑依“中”而建,中軸線上主要建筑和遺址有照壁、山門、乾門、周公測景臺、周公祠、元代郭守敬觀星臺和帝堯殿等。
“來到觀星臺,我對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古人的時間觀念令我敬畏。人是生活在時間中的,春夏秋冬、二十四節氣與人本身的發展都有所聯系。要把自己真正地放在時間的長河中,根據時間的流變,去發展自己、完善自己。”貴州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姚輝說。
清風出袖,明月入懷。當天夜晚,采訪團來到新鄭考院博物館,在露天小院,共賞華夏“鄭”月明新鄭市2023年中秋朗誦音樂會。
伴隨著一曲古詩樂舞《東門·踏歌》優美的旋律,詩會拉開帷幕。《明月詩仙會》《琵琶行》《元夕》《月光下的中國》等古詩、新韻依次展開,展現了佳節之夜戶戶團圓,中秋之夜皓月當空、光照萬里的美好景象。
本場晚會負責人,河南省話劇藝術中心國家一級演員于同云告訴記者,“我們立足新鄭的傳統文化,對新鄭重點詩人的重點名篇做了梳理,進行一定樂舞藝術加工呈現給大家,比如對白居易《琵琶行》的演繹。新鄭也是一座有故事的老城。夏商時期,新鄭為夏都、商都京畿;西周,新鄭為鄶國;春秋為鄭國,戰國時代為韓國。歡迎大家多來河南看看,多到新鄭轉轉!”
正觀新聞記者 彭茜雅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