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6birc"></track><option id="6birc"></option>
    <samp id="6birc"></samp>
  1. <samp id="6birc"></samp>
    1. <b id="6birc"><ins id="6birc"><ruby id="6birc"></ruby></ins></b>

    2. <tbody id="6birc"></tbody>
    3. <samp id="6birc"></samp>

        <progress id="6birc"><bdo id="6birc"></bdo></progress>

          <tbody id="6birc"></tbody>
        1. 22年前離家流浪的聾啞男孩“葉天云”長大了,鄭州養母為他開啟尋親之路

          2023-09-28 來源: 鄭州晚報 鄭州客戶端官方網站 分享到:

          世間真有非親非故,卻勝似親人的故事嗎?鄭州市管城區鄭新里路,一戶平凡人家正上演著這樣的故事。

          李秀麗患有聾啞癥,2001年她與丈夫在寒冷冬日里救助了一名流浪聾啞男孩,此后22年的清貧日子里,她和身邊的人用無私的愛拯救著一個漂泊的生命。

          “沒有身份,孩子像是隱形人,我們想幫他尋找親人,讓他在接下來的人生里,有更多的人陪在他身邊。”9月25日,鄭州發布·鄭在辦接到李秀麗的求助,希望幫助養子擴散尋親信息,幫助孩子早日踏上回家的路。

          冬日流浪的男孩,在鄭州有了一個溫暖的家

          “他叫葉天云,名字是他關于自己少之又少的記憶。他30幾歲了?他從哪里來、父母姓甚名誰、兄弟姐妹又在哪里?他都不知道!”李秀麗說,20多年過去,自己救助的流浪男孩已經長大成人,她希望幫助孩子重新回到家人的懷抱。

          時光回溯到2001年冬天,40歲的李秀麗在鄭州火車站商圈萬博商場外擺起了修鞋攤,一名蓬頭垢面、衣衫襤褸的流浪聾啞男孩在她身邊的垃圾桶翻找起食物。孩子又冷又餓流落街頭的場景讓她有些心痛,她在附近的小吃攤上給男孩買了兩個煎餅和一杯豆漿,男孩接過食物時向她深深鞠躬咿呀道謝。

          在手語交流中,李秀麗得知男孩是獨自流浪到鄭州的,從外觀及個人描述來看男孩已是14歲左右的少年,“葉天云”這個名字則是男孩家人取下的,但男孩已忘記了家庭住址和雙親姓名。

          少年葉天云頭發比肩、無處可去,李秀麗將他領回家中為他洗澡理發。洗去一身塵埃的葉天云雙大眼睛透亮清澈,深深擊中了李秀麗心中最柔軟的地方,她認為這個孩子是上天賜予自己的禮物,夫婦二人當即決定將他收養在身邊。

          22年之間,李秀麗夫婦將葉天云視為己出。他們為他添置新衣、購置物品、租賃住處,在生活上的照顧更是無微不至。

          葉天云在這座城市里有了不到10平米的棲身之地,房屋雖舊卻是這個曾經流浪的孩子溫暖的家,養父母的陪伴也讓他的臉上重新泛起笑容,悠悠歲月更記錄下養父母對他深厚的情誼。

          故鄉的那葉扁舟,是他深夜最綿長的思念

          9月26日,記者在鄭新里路的一棟居民樓里見到了李秀麗和葉天云,葉天云的住所在李秀麗一家的隔壁,屋內有簡單的床鋪桌椅,沒有電視機空調等電器,墻面糊著的廣告紙已經發黃。

          為確認少有的過往信息,鄭州市聾協主席李景明與李秀麗母子通過手語展開了交流,三人臉上的表情顯得格外焦灼,手語比劃“你一言我一語”地翻起了20年前的往事。

          葉天云模糊記得家中有父母、有兩個哥哥和一個姐姐,自己是家中的老幺。農村的老家附近有一條停泊船只的湖面,離湖岸不遠處有座火車站,年少的他看到火車后起了玩心,也開始了自己的流浪生活。

          “他鉆入一節運煤車廂,不知不覺中列車啟動,他無法下車,也不知道列車開往何處!”李景明說,葉天云隨著運煤的列車來到了鄭州,在火車站地區流浪一段時間后,遇上了冬日擺攤的李秀麗,重新收獲了溫暖與關懷。

          李景明見證了母子倆20多年的生活,他從葉天云來到李秀云家便開始了幫扶,近年來不但繼續為母子倆提供生活幫助,還幫助這個長大的孩子尋找工作,為了幫助葉天云辦理身份證及尋找失散的親人,更是多方奔走時刻準備著幫助母子倆傳遞“心聲”。

          “最初見到孩子的手語,一半靠蒙一半靠猜,22年的光陰流逝,現在我已經能準確理解他的手語含義。”李景明記得葉天云的生日在8月的夏日,一年又一年的成長和期待中,這個“大孩子”沉默的外表下,蘊藏著的對故鄉親人的思念越發綿長強烈。

          尋親失散的親人,期待開啟一段新的人生

          由于缺少領養證明、戶口證明等材料,葉天云在鄭20多年依然是無戶口且未辦理身份證件的“黑戶”。不能找工作、無法辦理銀行卡、無法購買火車票、無法登記結婚……各種各樣的生活難題,讓已至而立之年的他舉步維艱。對他來說,一個沒有身份的人,只能過著“隱形”的生活。

          李秀麗已經62歲,早已從原來的紙箱廠退休,這些年她和李景明等熱心人的幫葉天云找過洗衣、收費牌、修鞋擦鞋、替聾人看攤等工作,也目睹了養子因身份限制生活和心理都面臨著的壓力。

          每一只船總要有一個碼頭,每一只雀兒得有一個巢穴!隨著養母李秀麗年事漸高,尋親現在成了母子二人的心結。若能找到親人團聚,不僅能填補葉天云對家人的思念,多一份陪伴和依靠,而找到自己的原籍和親人,更能為他辦理戶口及身份證件等材料,讓他開啟一段新的人生。

          按照國家相關政策,辦理身份證前需要先落戶,持戶口簿等材料才能辦理。葉天云被李秀麗收養至今,因特殊原因未辦理領養證明、沒有登記戶口簿,隴海馬路派出所戶籍室民警解釋道,因葉天云情況特殊,目前先采血檢測DNA輸入全國數據庫等待比對結果,若未能匹配上其親屬,再按照規定求助社區民警開展調查走訪,再準備其他佐證材料辦理落戶。

          葉天云的人生經歷讓人唏噓,令人欣慰的是,在這座城市里,有李秀麗夫婦、鄭州市聾協主席李景明、街坊鄰里等人的大愛溫暖和陪伴著他,幫助他一步步走上生活的正軌。

          如果您有關于葉天云或其親人的線索,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助他早日與親人團圓。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汪永森 實習生 安欣欣 文/圖

          分享到: 編輯:朱琳 統籌:楊觀軍

          相關新聞

          www.uuyouji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