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家兩個魚塘,倆魚塘面積18畝,我在5年前開始養清江鮰,一個魚塘差不多出魚3萬斤。2021年清江鮰價格最好,一斤能賣到十幾塊錢,那年掙了30多萬元。”10月7日下午,記者來到中牟縣萬灘鎮七里店,漁民馬喜峰向記者介紹,“今年前不久有外地經銷商來到俺村購買清江鮰,說是要加工成魚片,化驗后符合要求再收購,要出口到美國、加拿大、韓國和俄羅斯等國家。”
馬喜峰所說的清江鮰俗稱鮰魚,鮰魚為肉食性魚類,主要食物為小型魚類和水生昆蟲,是大型經濟魚類,其肉嫩味鮮美,富含脂肪,又無細刺,蛋白質含量為13.7%,脂肪為4.7%,被譽為淡水食用魚中的上品。蘇東坡有詩:粉紅石首仍無骨,雪白河豚不藥人。寄語天公與河伯,何妨乞與水精鱗。唐代詩人杜甫、宋代詩人蘇軾和現代詩人碧野都為之作詩著文大加贊譽。
七里店村位于萬灘鎮東南部,因距離萬勝村7里而得名,南鄰312省道,西接107國道,交通便利,總面積3165畝,全村有673人。 據該村黨支部書記安永亮介紹,七里店村內漁產豐富,“全村目前有魚塘100多個,魚塘面積近1000畝,絕大部分養殖清江鮰,就是鮰魚,這也是俺村群眾主要經濟收入來源之一。”萬灘鎮素來有“魚米之鄉”的稱號,七里店村更是以“千畝魚塘”而遠近聞名。
在馬喜峰家的魚塘上,馬喜峰向記者展示撒網捕魚,“喂魚一天三頓,一頓不能少。每年陽歷四五月份投放魚苗,生長期需要兩年,等清江鮰長到2—3斤,體重適合,價錢最好。”說話間,他身子一個回旋,雙臂呈弧形揮出,一張大網瞬間鋪展開來,“刷”地一聲落入魚塘,碧綠色的水面波光粼粼。馬喜峰穩扎弓步,雙手遞換收網,網在激烈抖顫,“收網了——”馬喜峰開懷大笑,網兜出水,網內魚群蜂擁,搖頭甩尾。
采訪中七里店村黨支部書記安永亮說,10月8日,萬灘鎮在七里店村舉辦“黃河尋味 漁見七里”——中牟縣萬灘鎮首屆“漁文化美食節”的活動。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張朝暉 通訊員 毛攀 劉月鳴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