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高質量金融品牌,是胸懷國之大者、踐行金融工作政治性和人民性的必然要求。為深入學習貫徹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由中信銀行主辦、新華網承辦的“信·新”品牌高質量發展論壇于11月23日在北京舉行。來自金融機構、智庫、媒體、高校、企業、品牌評估機構等領域代表和專家學者共聚一堂,深入探討高質量金融品牌建設路徑,為助推更多的中國金融品牌走向世界前列貢獻智慧。
識變
建設金融強國與做強做大金融品牌相輔相成
以探討中國金融品牌建設為出發點,舉辦“信·新”品牌高質量發展論壇,是落實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的一項具體舉措。“信”代表信譽、信任、信心、信念,“新”代表創新、新起點、新時代與新征程,“信·新”表達著各方在金融品牌建設上共赴新征程的信心和決心。
“前不久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進一步提升了金融工作的戰略高度,為新時代新征程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中信銀行行長劉成出席論壇并致辭指出,品牌是企業乃至國家競爭力的綜合體現,建設金融強國需要強大的金融品牌作保障。好的品牌既能促進高質量發展,為持續穩定“高質量”提供保障,又是“高質量”發展的象征,二者相輔相成。
劉成表示,品牌建設是一項長久的系統工程,做強做大金融品牌,需要多管齊下,抓好四方面工作:一是堅決服從黨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二是依靠行業合力,多方協同發力;三是依靠金融創新,推動品牌可持續發展;四是積極走向世界,做實金融品牌。
新華網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儲學軍致辭時指出,金融品牌是金融企業一道隱形的生命線,影響著機構的正常經營和行業的穩定發展。一直以來,新華網密切聯動監管部門、行業協會和金融機構,發揮平臺的品牌傳播、增值、賦能作用,助力金融業積極樹立正面形象,全方位、多角度實現品牌資產保值增值,持續提升品牌價值,并期待與各方共同攜手,推動中國金融品牌建設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以《金融發展與銀行品牌》為題作主旨演講。他表示,銀行品牌建設關乎銀行的發展方向、質量以及核心競爭力,做好銀行品牌建設,關鍵在于銀行要為實體經濟服務,與客戶共同發展,并做好風險防范。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黃漢權指出,品牌建設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和內在支撐。當前我國品牌建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從國際看全球已經進入品牌經濟時代,從國內看我國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持續升級。新發展格局加快構建,為品牌建設創造了巨大空間。
應變
品牌格局變化需把握機遇改革創新
建設高質量金融品牌,是贏得消費者認同、集中展現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大事要事。對知名跨國企業而言,品牌是全球資源整合能力、創新能力、市場營銷能力和增值能力的綜合反映。
英國《銀行家(The Banker)》雜志主編Joy Macknight表示,中國銀行業在過去10年中經歷了改革和演變,并通過深化改革創新,逐步由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我們關注到中信銀行等一批優秀銀行的崛起,其以創新引領行業發展,以服務社會為己任,推動了中國銀行業的整體進步。”
第三方品牌評估機構Brand Finance董事長David Haigh表示:“在其2023年全球銀行價值500強報告中,全球500個最有價值銀行品牌中有76個是中國品牌,比10年前的41個,幾乎翻番;中國銀行業的品牌總價值從10年前的1210億美元,增至4410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達15%。”
論壇發布了《中國銀行業品牌調研報告(2023)》。Brand Finance中國公司總裁陳憶登作為發布人并作解讀。他指出,國內各家銀行充分認識到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留下印記的重要性,紛紛采用創新的品牌戰略,以提高其品牌定位和親和力。中信銀行在科技資源投資方面持續加大力度,反映在其“創新度”指標的高分上。同時,中信銀行在“產品創新度”方面表現搶眼,在全國設立了55家“幸福+”網點,加強了對老年人的服務,包括中醫保健、退休理財教育和防范金融欺詐。在對公業務方面,中信銀行與各家商業銀行相比也保持了良好聲譽。這種來源于其對誠信的承諾、對穩健業務關系的關注、對企業銀行業務的專業化及對現代化的執著追求。
求變
以品牌帶動優質高效金融服務滿足需求
在論壇品牌分享會環節,五位與會專家從身處不同行業的角度,闡釋其對金融品牌建設和高質量發展之間關系的理解。
中信銀行副行長謝志斌認為,銀行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首先要從“真”上理解自身定位,中信銀行作為國有金融機構,要踐行“國之大者”,充分體現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其次要努力成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的典范;最后通過致廣大、盡精微的品牌建設做好傳遞和表達工作。
“金融品牌建設與高質量發展二者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新華網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編輯周紅軍表示,金融品牌建設可圍繞五個“度”展開。深度上,品牌建設的定位要扎根于服務實體經濟;厚度上,要體現中國特色,從中華文化中汲取養分;溫度上,要圍繞“人”來做文章,展現情感溫度與人文關懷;刻度上,品牌塑造應當有科學的尺度,建立起符合實際的衡量標準;廣度上,要摒棄傳統思維,善于借助各種渠道手段,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品牌研究所所長王曉樂強調了品牌建設的“長期主義”:宏觀層面上,體現在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微觀層面上,需要注意防風險、謀發展。就金融品牌而言,當前對于金融業品牌建設最大的驅動力,來自于全方位優化客戶服務,而中信銀行對此做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卓越成績。
科大訊飛副總裁王勃表示,中信銀行品牌引導的是向上、向善的價值觀,這給了科大訊飛很強的感染力。在與中信銀行的合作過程中,科大訊飛也學到很多,尤其是在科技創新領域要敢為人先。
信用卡資深研究人士、公眾號《老董聊卡》創始人董崢說,中信信用卡伴隨了他23年,從用戶的視角來看,選擇信用卡的關鍵是看產品,如何更好滿足消費者的剛性消費需求,讓消費者感受到有溫度的服務。
論壇還發起了“信新同行”品牌行動倡議,呼應實施金融品牌戰略,完善金融品牌培育發展機制,共同呵護金融品牌成長,培育品牌金融標桿,加強金融品牌經驗交流,傳遞中國金融品牌理念,講好中國金融品牌故事,打造中國金融“百年老店”,不斷增強全球消費者對中國金融的品牌認同,為我國加快建設金融強國作出應有貢獻。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謝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