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中牟黃河岸邊,千畝麥田翻涌著波浪。60歲的梁四清蹲在田壟間,粗糙的手掌撫過麥穗,嘴角揚起笑意。這片由她守護的“戰場”上,正展開一場與時節賽跑的“保收之戰”。
曾經的酒店老板梁四清,2017年帶著“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的執念回到黃河灘。從流轉500畝到擴至千畝,她組建了四清農牧專業合作社,開著收割機奔馳在麥田里的身影,成了鄉親們眼中最颯的“麥田司令官”。
梁四清深知“良種+良法”才是增產關鍵。她帶著技術員扎進麥田搞實驗,結合河岸黃淮地區氣候與土壤特點,硬是把畝播種量從40斤減到30斤,用“七分種三分管”的科學法讓畝產節節攀升。
清晨5點,梁四清的手機鬧鐘準時響起。她套上沾滿泥點的膠鞋,直奔地頭的“作戰指揮部”——一臺卷盤式噴灌機正在轟鳴。“這寶貝能管50畝地,電腦設定好速度,噴頭就像長了眼睛似的來回跑。”她一邊調試設備,一邊介紹:400米長的灌溉幅面,70米寬的覆蓋范圍,水珠細密如霧,轉眼就給麥苗“喂”飽了水。
但想要豐收,遠不止澆水這么簡單。3月,在梁四清的帶領下,社員們操控著植保無人機穿梭在麥田里,開展“一噴三防”大會戰。“一架植保無人機能裝載100斤藥品,以6米寬的行距往返作業,每小時就能完成100畝地,一天能作業800到1000畝。噴灑得均勻,藥液穿透力還強,防治效果特別好!”梁四清自豪地介紹道。
即便有科技助力,除草依然是項精細活。“野燕麥和麥苗長得太像了,不拔干凈,養分都得被搶走!”說著,梁四清直接跪在地里示范。
日落時分,梁四清的合作社熱鬧起來。目前她的合作社已有無人機10架、四輪拖拉機15臺、大型收割機3臺、打藥機4臺、翻轉犁2臺、耬12臺、打捆機5臺、噴灌機12臺、施空耙2臺、鏟車2臺、3輛大貨車。
“種地7年,我們一共賣了小麥825萬斤、玉米810萬斤、大豆54萬斤。”梁四清如數家珍。如今,千畝農田都成了高標準“噸糧田”,機井星羅棋布、機耕路四通八達,連土壤墑情都能通過手機APP實時監測。經農技專家測產,預估今年畝產比去年又增了100斤……梁四清信心滿滿。
本報記者 盧文軍
通訊員 梁亞婷 文/圖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