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著名的文物之鄉、武術之鄉,登封山川壯麗,人文厚重。“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世界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嵩山世界地質公園以及新列入《世界記憶名錄》的少林碑碣等世界級文化名片熠熠生輝。近年來,這座文旅名城不但在海內外持續彰顯文化底蘊,也在不斷厚積自己的文明蘊含。
以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目標,全域統籌、常態治理、數智賦能,于細微處打磨宜居宜游市容環境,成風化雨提升市民文明素養和社會文明程度,登封持續扮靚“山城一體、景城融合、文城相融”的城市之美。文脈賡續、新風激蕩,今年5月23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在北京召開,登封市眾望所歸,成功入選第七屆全國文明城市,為建設世界級文化旅游目的地鋪墊下炫麗的文明底色。
激揚新風,讓城市更有溫度
堅持把全國文明城市創建作為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登封進一步理順體制機制,強化動態監督管理,疏堵結合、標本兼治;推動創文融入黨建引領網格化工作,壓實責任單位點位整改提升工作責任、壓實屬地巡查責任、壓實創文督導責任;與智慧城市建設有機結合,借助市城運中心視頻監控數據資源,研判制訂數字化創建工作推進方案,實現主次干道、商業大街、公園游園、交通場站等點位問題自動發現、及時分派、智慧督辦。常態長效創建,不斷提升著城市文明程度。
文明是城市最美的底色,市民文明程度則最能體現城市溫度。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依托登封市民文化中心,登封改造提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圖書館、文化館。依托1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5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和344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登封開展文明實踐活動8700余場次。其中,深入推進理論宣講“七進”活動,宣講600余場次,并組織“嵩山志愿者”開展“文明出行”“光盤行動”“小手拉大手”“不文明行為隨手拍”等活動1.7萬余次,用分眾化、生活化、場景化的方式,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讓嵩山腳下勁吹文明新風。
嵩山腳下,“釋、道、儒”三教薈萃;潁水之源,五千年春耕田歌悠揚。在這塊文化厚土之上,登封持續深化文明鄉風建設,在全市廣大鄉村常態化開展鄉村光榮榜、星級文明戶等先進典型推薦評選宣傳活動,通過榜樣引領和示范帶動,深入推進移風易俗工作。大金店鎮崔坪村、唐莊鎮井灣村成功入選第七屆全國文明村鎮,告成鎮、大冶鎮、徐莊鎮屈溝村復查確認繼續保留全國文明村鎮榮譽稱號。
綠色生活,讓城市更加美麗
為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新期待,登封堅持以宜居樂居為導向,大力提升城市綠地品質。秉持“拆墻透綠”理念,新建公園游園17個,城市綠地面積達17.03萬平方米;月季公園、武林園確定為無廢公園創建公園;棋盤山公園確定為兒童友好公園創建公園;文體公園樹陣廣場綠地確定為鄭州市公園綠地共享綠地。綠蔭婆娑,鳥鳴啁啾,蜿蜒的曲徑總能于悠然間把市民和游客由樓群帶進叢林,由喧囂引入幽靜。
著力點亮城市最美夜色,登封城區210余公里主次干道、65條背街小巷的道路亮化照明設施得到改造修繕,更換各類光源電器578件(套),巷道安裝路燈460余盞;進行嵩山文化植入,打造府西巷、魁星街、西竹葦街等10條特色小巷,群眾的回家路更美更亮。登封的“顏值”和氣質不斷被刷新,市民的幸福感得到了有效提升。
智慧停車,讓城市更加有序
改進創新精神文明建設,登封始終圍繞促進人民福祉辦實事、講實效。近年來,登封全面治理老舊小區700余個,對153個樓院進行水、電、氣、暖改造,不斷筑牢群眾幸福生活根基;積極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全市農村養老服務設施覆蓋率達到60%;和美鄉村建設全面鋪開,登封成功入選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
作為旅游名城,作為交通部首批ETC智慧停車城市建設試點,登封把智慧停車項目納入提升城市交通文明的惠民工程,統籌推進停車設施建設與老舊小區改造、背街小巷整治等工作,通過破解群眾反映的“停車難”,切實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登封全市公共停車場達到158處,停車泊位3.2萬個,路內施劃停車位近5500個,在17個停車場配建充電車位312個。
推動全市停車場統一接入一體化智慧管理平臺,市民與游客開啟登封ETC智慧停車微信小程序,便可打通“鄭好辦”APP、“云上登封”APP、百度地圖、高德地圖等查詢停車場信息,享受停車場位置查詢、無感繳費等服務。“一碼游嵩山”小程序則進一步提供一鍵導覽、智慧停車、智慧講解、餐飲住宿等服務。在智慧停車一張網的強大賦能下,在“嵩山志愿者”與交警的默契配合下,即使早晚車流高峰期,城市主次干道也暢通無阻,文旅名城把游客體驗感滿意度拉滿。
交通有秩序,城市更文明,文旅添活力。去年,登封全年接待游客首次突破3100萬人次,連續7年榮獲全國縣域旅游綜合實力百強縣。
本報記者 袁建龍
通訊員 韓心澤 文/圖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