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招考試臨近,一些考生或家長會在此時產生焦慮情緒。如何在考前調節情緒?如何更好的應對焦慮?市教育部門邀請中學一線心理教師為考生和家長送上“中考心理急救包”。
【學生篇】
【應答人】鄭州市第四十八中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鄭州市心理健康學科中心組成員,鄭州市骨干教師王陸靜。
問題1:我一想到中考就心跳加速、出汗、手抖,正常嗎?我該怎么辦?
回答:完全正常!這是我們感到焦慮的表現,焦慮并非洪水猛獸,而是身體的智慧預警系統。根據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的研究發現,各種活動都存在一個最佳的動機水平。對于學生來說,焦慮水平與成績之間呈現一種倒U型曲線關系,當焦慮水平在一定限度內,學習效率是最高的,這個角度看,焦慮情緒也是有其積極意義的。
面對焦慮,我們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掌心升溫法:用力搓手10秒至發熱,迅速將溫熱的掌心輕輕覆蓋在緊閉的雙眼上。感受黑暗中的溫暖與寧靜,深呼吸3次。特別適合考前候場時使用。
2.腹式呼吸:以站、立、坐、臥姿均可,一手放胸口,一手放腹部。用鼻子緩慢、深沉地吸氣(4秒),感受腹部鼓起(胸口盡量不動),屏住呼吸(2秒),再用嘴巴緩慢、徹底地呼氣(6秒),感受腹部癟下。重復5~10次,它能迅速降低生理喚醒水平。
3.“54321”感官著陸法:當你被焦慮想法淹沒時,立刻描述出你此刻看到的5樣東西(如:藍色的筆、窗外的樹、墻上的鐘……),你能觸摸到的4樣物體(如:桌面的質感、衣服的布料、橡皮的彈性……),你能聽到的3種聲音(如:風扇聲、翻頁聲、自己的呼吸聲……),你能聞到的2種氣味(如:紙張的味道、空氣清新劑……),你能嘗到的1種味道(或回憶一種喜歡的味道)(如:口香糖的味道、水的味道……),將注意力強行從紛亂的思緒拉回當下的物理環境,打破焦慮循環。
問題2:晚上總是睡不著,越擔心睡不好影響考試,越睡不著,惡性循環怎么辦?
回答:睡前的焦慮往往源于對“必須睡好”的過度執念。可以嘗試“正念放松法”:躺在床上后,從腳趾到頭部逐步感受身體每個部位的緊繃與放松,專注于呼吸的節奏(緩慢吸氣4秒,屏息2秒,呼氣6秒),當思緒飄向考試時,輕輕告訴自己“現在是休息時間,明天再處理”,不必強迫自己立刻入睡。
另外,白天保持規律的學習與運動(如:課間散步、放學后跳繩),避免午睡過長(不超過30分鐘),睡前1小時遠離電子設備,用溫水泡腳或聽舒緩的白噪音(如:雨聲、海浪聲),幫助身體進入放松狀態。記住,偶爾一晚睡不好不會影響整體狀態,帶著“累了自然會睡”的心態,反而更容易入睡。
問題3:總控制不住想“考砸了人生就完了”,越想越慌怎么辦?
回答:這其實是一種不合理的信念,我們可以嘗試下面3步來打破災難幻想:
1.反問:“最壞結果是什么?發生的概率真有99%嗎?即使發生,我真的無法應對/沒有其他出路嗎?”你會發現往往現實遠沒想象可怕。
2.找證據:回憶過去克服困難的經歷(如:上次模擬考試考砸了但后來挺住了)。
3.寫新劇本:用更現實、更積極的語句來替換消極的想法,把“我完了”改成→“即使結果不如意,我也有勇氣調整方向,人生是長跑!”
同樣也可以覺察其他消極的想法,并進行積極替換,如將“我肯定考不好”替換為“我復習了這么久,是有準備的,我能發揮出我的水平”,將“他們都比我強”替換為“我專注于自己的節奏和進步就很好”。同時還可以給自己設定一些簡短有力的口號,如:“冷靜,專注!”“沉著應對!”“我能行!”不斷在心里重復,給自己力量。
問題4:做題總出錯,突然覺得自己啥都不會了,怎么辦?
回答:這是“考前記憶錯覺”在搗亂!越臨近考試,大腦對“錯誤”的關注度越高,就像放大鏡一樣盯著缺點看,其實你掌握的知識比自己想象中多得多!3個小技巧重建信心:
1.列“成功清單”:每天記錄3件“今天做得不錯的事”(比如:“背完了20個英語單詞”“搞懂了一道幾何題”),這些微小的積累都是真實的成長。
2.做“知識點梳理解構”:拿出課本目錄,嘗試用思維導圖畫出章節框架,你會發現“原來這些我都懂”。
3.告訴自己:“錯題是禮物,現在暴露問題,正是為了考場上少犯錯!”
問題5:復習時注意力渙散,越學越慌,怎么制訂計劃才有效?
回答:可以把大目標拆成“蹦一蹦夠得著”的小任務。推薦“番茄工作法+任務清單”組合:每天睡前花5分鐘,把第二天的任務列成清單,然后每個任務設置25分鐘專注時間(番茄鐘),期間只做1項任務(如:精研3道物理大題),走神時立刻摸書桌紋理、觀察筆尖劃痕,把思緒拉回當下。每個番茄鐘結束后離開座位休息5分鐘(走動、喝水、遠眺),避免過度疲勞。然后再進行下一個番茄鐘,每完成4個番茄鐘,休息15-30分鐘。讓大腦勞逸結合,高效運轉。
記住:完成比完美更重要,每天打勾的清單,就是信心積累的過程!
問題6:考試中大腦突然空白,怎么自救?
回答:考場3步自救法:
1.停筆深呼吸:放下筆,雙手握成拳頭再慢慢松開,閉上眼睛做3次深呼吸(吸氣時想“我在吸收能量”,呼氣時想“壓力全排出”)。
2.啟動前面介紹的“感官著陸法”:看看考場的窗戶、桌角,或者摸一摸橡皮的紋理,用具體事物把注意力拉回當下。
3.從最簡單題重啟:找一道簡單的、確定會做的題,比如語文的名句默寫、數學的前幾道計算題,用“解題成就感”打破緊張循環。
你要相信:大腦就像電腦,偶爾卡頓沒關系,按一下“重啟鍵”就能恢復狀態!
問題7:擔心考不上理想高中,覺得未來一片迷茫,怎么辦?
回答:中考是人生的一個節點,但遠非唯一的出路。可以嘗試“未來場景法”,先放下“必須考上某所學校”的執念,花10分鐘想象“如果中考結果不如預期,半年后、一年后自己可能在做什么”——或許是在新的學校找到新的興趣,或許通過其他途徑實現目標。很多時候,我們恐懼的不是“失敗”本身,而是對“不確定”的想象。
同時,聚焦當下能控制的事,每天專注于“學會一個知識點”、“解決一類題型”,用具體行動對抗虛無的焦慮。未來的可能性遠比想象中豐富,中考的意義不在于“決定命運”,而在于教會我們為目標全力以赴的能力,這份經歷本身就是成長的禮物。
中考不是終點,而是你走向更廣闊世界的起點,不是定義你價值的標尺,而是展示你如何面對挑戰的舞臺。那些伏案苦讀的晨昏、與難題較勁的堅持、克服緊張的勇氣,早已讓你成為更強大的自己,這份成長,比任何分數都更珍貴。
【家長篇】
【應答人】鄭州市第六初級中學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河南省骨干教師張佩。
問題1:我比孩子還緊張,忍不住反復嘮叨考試,怎么辦?
回答:家長的焦慮很容易通過語言和情緒傳遞給孩子,形成“焦慮循環”。面對這樣的情況,可以試試以下做法:
首先,嘗試“角色定位法”,告訴自己“我是孩子的支持者,不是監工”,用“需要媽媽幫你做點什么?”代替“你怎么還在玩?”“這次必須考多少分”,以支持者的姿態面對孩子。
其次,建立自己的“情緒出口”,每天安排一些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如散步、閱讀、運動),避免將所有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學會關照自己,當自己的心情好了自然能給與孩子無限的能量。
還可以用“積極暗示法”,每天睡前寫下一件“孩子今天做得好的事”,如他主動整理了錯題本等,強化對孩子能力的信任,用平和的心態傳遞“盡力就好”的安全感。
問題2:孩子一遇到難題就煩躁,沖我發脾氣,怎么應對?
回答:孩子的暴躁背后,往往是對困難的無力感。此時先別急著講道理,而是用“共情式回應”化解情緒:“這道題看起來確實很難,換作是我也會著急”,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而非“被指責”。等情緒緩和后,再一起分析問題:“我們可以先看看課本上的類似例題,或者明天問老師哪個步驟沒懂,慢慢來。”
同時,引導孩子建立“成長型思維”,當孩子說“我做不到”時,試著反問“暫時做不到的原因是什么?有沒有什么方法可以嘗試?”幫助孩子從“發泄情緒”轉向“解決問題”。記住,家長的穩定情緒是孩子的“心理錨點”,你的冷靜會讓孩子更有安全感去面對挑戰。
問題3:孩子總說“考砸了就完了”,如何幫他緩解這種極端想法?
回答:孩子的極端思維源于對“失敗”的災難化想象,可以用“證據反駁法”幫他理性看待:“你覺得考砸的定義是什么?如果某科沒發揮好,其他科目是否有彌補的可能?過去有沒有‘以為考砸了但結果不錯’的經歷?”通過具體事例打破“非黑即白”的認知。
還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B計劃”,比如“如果某科薄弱,中考后可以參加補習班/自學提升”“即使沒考上理想高中,高中三年仍有機會追趕”,讓孩子看到“退路”而非“絕路”。告訴孩子:“媽媽在乎的不是你考多少分,而是你是否為自己的目標拼盡全力,這份努力本身就值得驕傲。”用無條件的接納減輕孩子的心理負擔。
問題4:孩子說,“馬上考試了,這會兒學什么都來不及了”,無法投入學習,家長該如何回應?
回答:孩子的“來不及”背后,是對時間壓力的失控感和自我否定。家長可以分3步回應,既化解情緒又重建行動信心。
首先,接住孩子的情緒:“聽起來你覺得現在學什么都沒用了,這種無力感一定很不好受吧?”(與孩子產生心理共情)
接著“5分鐘啟動術”降低行動門檻:“要不我們做個實驗?就學5分鐘,學完你如果還覺得沒用,就立刻停下來休息。”(用“小到不可能失敗”的任務降低心理防御)啟動后,家長可以在旁邊做自己的事(如:看書、整理家務),用“陪伴但不監督”的方式減少壓力。若孩子真的學了5分鐘后想放棄,別急著阻止,而是說:“你已經完成了5分鐘,比剛才什么都沒做棒多了!現在是想繼續學5分鐘,還是先喝口水?”(用“完成感”強化積極體驗,給孩子自主選擇權)
最后,幫助孩子重構努力的意義。“我們來玩個‘進步日記’游戲吧:今天哪怕只記住1個公式、弄懂1道錯題,都是你為自己攢下的‘考試籌碼’。明天再回頭看,會發現今天的5分鐘其實沒白費。”(用“每日小成就”積累獲得感)
問題5:孩子考前失眠,總說“擔心考不好”,怎么幫他放松?
回答:考前失眠多因心理壓力導致的生理緊張,先幫孩子區分“情緒”和“事實”:“你現在的擔心像小鬧鐘在響,但我們可以先讓身體安靜下來。”睡前1小時用“身體放松術”:
1.478呼吸法:吸氣4秒→屏息7秒→呼氣8秒,重復5次,讓大腦專注呼吸而非焦慮。
2.肌肉漸進放松:從腳趾到面部逐步緊繃再放松肌肉群,想象“壓力隨肌肉松開釋放”。
3.意象訓練:引導孩子想象“躺在云朵上”或“在海邊聽浪聲”,用積極畫面替代考試聯想。
如果半夜醒來,告訴孩子:“偶爾失眠不會影響第二天狀態,就像電腦重啟后運行更快。”家長自己先保持平靜,避免說“睡不著就完了”,你的鎮定會傳遞“這只是小事”的安全感。
問題6:我總忍不住偷看孩子復習,怕他偷懶,怎么克制這種焦慮?
回答:家長的“監控欲”本質是對失控的恐懼,試試“信任存款法”:每天記錄一件“孩子自覺學習的瞬間”,如:他主動關手機復習、自己整理了筆記……用具體行為強化“孩子有責任感”的認知,減少主觀猜疑。
如果想干預,先問自己:我的行為是出于擔心還是信任?把“偷看”換成“明確溝通”:“媽媽看到你在復習,需要倒杯水嗎?”用溫和的支持代替暗中觀察。
給自己設定“家長邊界”,比如孩子關上門復習時,告訴自己“這是他的學習時間,我可以去做自己的事”,通過種花、做家務等轉移注意力。記住,過度關注等于傳遞“我不相信你能管好自己”,而適當放手反而能激發孩子的自主性。
家長們,中考的沖鋒號已近在耳畔,孩子的每一次挑燈夜讀、每一次忐忑不安,背后都有你們無聲的守護。當家庭被備考的緊張氣氛籠罩時,你們的情緒便是家中最堅實的“定海神針”——你們的從容鎮定,能為孩子驅散焦慮的陰霾;你們的溫和笑容,能讓緊繃的弓弦獲得喘息的空間。請記得,你們不僅是孩子的后盾,更要做他們壓力的“緩沖墊”。不必急于替孩子扛下所有難題,卻可以用傾聽化解他們的委屈,用理解代替苛責,用“沒關系,我們慢慢來”的包容,讓孩子知道,無論結果如何,家永遠是他可以安心停靠的港灣。
記者 王紅 張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