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6birc"></track><option id="6birc"></option>
    <samp id="6birc"></samp>
  1. <samp id="6birc"></samp>
    1. <b id="6birc"><ins id="6birc"><ruby id="6birc"></ruby></ins></b>

    2. <tbody id="6birc"></tbody>
    3. <samp id="6birc"></samp>

        <progress id="6birc"><bdo id="6birc"></bdo></progress>

          <tbody id="6birc"></tbody>
        1. 一網情深|數字賦能 精準服務跑出“加速度”

          2025-07-10 來源: 鄭州晚報 鄭州客戶端官方網站 分享到:

          水是城市血脈,民生是初心所系。鄭州水務集團高新供水(后簡稱高新供水)通過黨建引領,探索實踐“雁陣”供水服務體系,深度融入高新區五個辦事處的社會治理網格,數字賦能精準服務,不斷提升群眾的用水獲得感、幸福感,力爭在全市公用事業領域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提供“高新樣本”。

          民生“微小事” 提升群眾幸福感

          “家里要是流一上午,肯定是水漫金山了。”7月4日,想起5月21日家里“發大水”的一幕,史女士還是心有余悸。

          當天,家住高新區睿智禧園的史女士像往常一樣去東區上班。8點多,突然接到鄭州水務集團工作人員的電話,說家里用水單日用水量突然從0噸激增至3.9噸,用水有異常。

          核實情況后,供水網格員與社區網格員只用12分鐘就趕到現場,經排查原來是陽臺洗衣機接口脫落。

          史女士家用水異常,怎么就被鄭州水務集團精準捕捉到呢?

          “這得益于智能水表的優勢,全區已經安裝31萬塊。”高新供水相關負責人介紹,高新區目前98%的水表是智能水表,為“異常用水預警”和“獨居老人關懷”等特色應用場景提供了支撐。當系統模型判定單日用水異常(突增或突降)時,會通過短信、公眾號向用戶及緊急聯系人發送預警。供水網格員與社區網格員“雙線聯動”,必要時30分鐘內上門核查處置。截至今年6月,累計觸發預警6320次,處置及時率100%。

          在異常提醒基礎上,高新供水深度開發了“獨居老人關懷”場景。6月5日,系統監測到某小區李老太太家白天高峰用水時段連續4小時零用水,聯系其子女未果后,立即通過城運中心聯動社區網格員上門核查,發現老人被兒子接走團聚。

          高新供水用“數字技術+政企協同”,共同提升群眾用水的幸福感。

          數字賦能 精準服務跑出“加速度”

          數字化轉型是提升網格效能的“核心引擎”。

          走進鄭州高新區公園府小區,每一個單元電梯口,高新供水服務二維碼位置都十分顯著,拿出手機掃一掃,各種用水業務均可辦理。

          目前,高新226個小區,已安裝了近2400塊“碼上辦”公示牌,實現了“碼上辦”區域全覆蓋,用戶掃碼即可一鍵直達高新供水微信服務號,實現用水咨詢、報修等需求“零轉接”,每個網格的“水管家”配備24小時服務專線,打通“用戶下單—網格接單”的最短路徑。同時,高新供水還為五個網格開通了“在線客服”,建立配套供水服務知識庫,在線客服效率與用戶體驗的雙提升。以5月份數據為例,系統接單1578單,轉人工率僅16.98%,機器人回復準確率高達93%,極大地釋放了人工壓力,服務提速明顯。

          高效便捷的服務,不僅體現在客戶服務,優勢更是凸顯在搶修。

          今年5月19日,紅松路與科學大道交叉口突發管道異常,“鄭水一修”秒級派單至網格,搶修隊員20分鐘抵達現場。同時,“水務智能體”同步指揮關閉閥門并精準通知受影響用戶,最終搶修提前3小時完成,充分體現了網格聯動與數智賦能的強大合力。

          “鄭水一修”工單小程序,是高新供水自主研發的“金寶貝”,它深度嵌入供水服務體系,根據“雁陣”供水服務體系定制工單流程,強力支撐“1330”服務標準(1分鐘接單、3分鐘聯系用戶、30分鐘到場)。該平臺無縫對接“碼上辦”、“在線客服”及“數字城管”,實現工單“秒級”自動流轉、智能分配、實時跟蹤與閉環反饋,配合智能工牌保障外勤人員安全高效。

          高新供水是鄭州水務集團智能體建設的示范點之一,也是我市供水“一體化一張網”首個落地項目。高新供水以“一融助創新 一網潤民生”書記項目為抓手,積極探索,通過系統性重塑,讓供水服務真正融入城市治理的“毛細血管”。

          記者 張華/文 周甬/圖

          分享到: 編輯:陶莎 統籌:陳靜

          相關新聞

          www.uuyouji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