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6birc"></track><option id="6birc"></option>
    <samp id="6birc"></samp>
  1. <samp id="6birc"></samp>
    1. <b id="6birc"><ins id="6birc"><ruby id="6birc"></ruby></ins></b>

    2. <tbody id="6birc"></tbody>
    3. <samp id="6birc"></samp>

        <progress id="6birc"><bdo id="6birc"></bdo></progress>

          <tbody id="6birc"></tbody>
        1. 尋訪抗戰印跡 傳承復興力量丨抗戰英烈董天知:從革命青年到民族英雄

          2025-07-16 來源: 鄭州晚報 鄭州客戶端官方網站 分享到:

          “為中華民族解放的神圣事業而光榮地流盡了最后一滴血”,這是抗日時期“百團大戰”中,八路軍總司令朱德撰文對董天知的稱贊。

          董天知是滎陽人,抗日時期活躍于晉南、晉東南地區。一次戰役后,日寇還懸賞兩萬大洋買其人頭。

          董天知的英名被列在2014年9月1日公布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中。

          今年7月13日,記者和滎陽市文史專家陳萬卿走進位于滎陽市索河街道城關村的董天知紀念館,在講解員馬夢雨的引導下,了解民族英雄董天知的事跡。

          董天知半身銅像

          “天知,地知,你不知,我知”,遂名“董天知”

          董天知紀念館是青磚瓦房,門前左側立著一通石碑,中間用大字寫著“董天知故居”。2016年1月22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走進院落內,可見董天知的半身銅像,周邊墻壁上刻著先輩為革命英雄題寫的詞。“獻身人民 英雄奮斗 赤膽忠心 永垂不朽”等,概括了董天知的一生。走進第一展室,可見董天知的家庭簡介和早期革命史料。

          董天知,1911年出身于書香世家,原名董亮。8歲時,他就讀于滎陽南關小學(煦新小學)。進步氛圍與新思想的浸潤,革命思想的種子悄然播撒在董天知心中。

          1927年,“四一二”事變爆發,革命先驅彭湃暫住董家。這如同一束強光,照亮了董天知的思想世界,讓他對革命有了更深刻、更具體的認知。

          1930年冬,19歲的董天知在北平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31年7月,因叛徒告密,董天知被捕,被關押在東北憲兵司令部看守所。敵人審問他叫什么名字,董天知戲言“天知,地知,你不知,我知”,忽然靈機一動,遂改名“董天知”。從此,董天知之名在獄中難友中叫開了。

          在獄中,董天知受盡酷刑,但他立場堅定,堅貞不屈,最后被判處有期徒刑5年。

          9月,董天知與其他被判刑的60余人移往草嵐子監獄。在獄中,董天知把監獄變成了斗爭的戰場和學習的課堂,系統學習了馬列主義原著,還學會了俄語等。

          1934年冬,獄中黨支部組織絕食斗爭。當時董天知正患重病,獄中黨支部勸其不要絕食。董天知以大局為重,堅定地說:“個人生命事小,政治影響事大。”他毅然參加絕食斗爭,并堅持到最后勝利。當難友們開始復食時,董天知已是奄奄一息了。

          5年的鐵窗生涯錘煉了董天知堅定的意志和信念,他從一個滿腔熱血做事有點兒莽撞的年輕人,成長為一個成熟老練的共產黨員。

          董天知故居

          利用有利條件,成立抗日統一戰線群眾團體

          走出第一展室,可見一棵500年的槐樹,幾乎蓋過第一展室與第二展室之間的院子。《古槐記》中寫道:“古槐蒼蒼,索水泱泱;將軍英風,山高水長。”

          1936年9月出獄后,董天知與薄一波等人受中共北方局指派,前往山西進行統一戰線的工作。

          在董天知他們到達山西太原前,山西省成立了一個“山西省犧牲救國同盟會”,簡稱“犧盟會”。“犧盟會”一成立,即遭到蔣介石訓斥,認為這樣一個名字會刺激日本人,不利于當時的形勢。經閻錫山同意,薄一波、董天知等人著手對“犧盟會”進行改組。改組后的“犧盟會”是我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產物,是我黨領導下的特殊形式的統一戰線群眾團體。

          1937年初,閻錫山召開了一次高干會議,薄一波和董天知應邀參加。會上,閻錫山提出一個現實的問題:“假若日本人打進山西怎么辦?”董天知起身發言,提出:“日本人來了,不成立一支以進步思想武裝起來的進步軍隊,是不足以抵擋日本人的。”他建議建立一支青年新軍。董天知的建議,得到了閻錫山的贊同,授權薄一波、董天知等負責山西新軍的組建。

          1937年10月,太原失守。

          董天知等協同各縣犧盟分會和當地黨組織,經過夜以繼日的努力,很快在下屬12個縣中組建起了各有200人至500人的縣武裝自衛隊或犧盟游擊隊。不久,又在此基礎上組建了洪洞、趙城、臨汾、霍縣、靈石5縣抗日聯合游擊隊,約3個團的兵力,經過組訓全部編入張文昂、韓鈞領導的決死二縱隊,成為第六專員公署保安旅的主力。

          在這期間,董天知做了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并利用這一“合法”形式,掩護了黨組織的活動。

          面對日寇懸賞兩萬大洋,他“為了民族解放,死也值得”

          1938年,董天知指揮部隊在晉南、晉東南配合八路軍主力開展抗日游擊戰爭,在這些戰斗中,以東塢嶺伏擊戰尤為突出。

          位于沁水縣城西部30公里的龍港鎮西河村的東塢嶺抗日紀念碑,立于2009年。據碑文記載:“日軍進入伏擊圈后,中國軍隊發起進攻,歷時三天斃敵千余人,生俘四十余人,擊毀汽車二百余輛,繳獲大批武器和軍用物資,奪取東塢嶺伏擊戰大捷,譜寫了中華民族抗戰史上國共聯合抗日的光輝一頁。”東塢嶺伏擊戰既是一次具體的軍事勝利,更是全民族抗戰精神的生動體現。

          日本人揚言“誰能抓住董天知,賞兩萬大洋”。董天知卻漠然處之,毫不畏懼。他曾不止一次地說:“為了抗日救國,為了民族解放,死也值得。”

          出師未捷身先死,犧牲時年僅29歲

          1940年8月,“百團大戰”的烽火即將點燃,29歲的董天知接到了拔除潞城、黃碾、微子鎮三個日軍據點的命令。8月20日凌晨1時,董天知率部抵達潞城縣北王郭莊,一場突如其來的危機正悄然逼近——奸細的告密讓日軍迅速包圍了村莊。千鈞一發之際,董天知沒有絲毫慌亂。他當機立斷,率領28名警衛員沖向村西的石坪嶺(比干嶺)巖凹垴。巖凹垴的阻擊戰打響了,槍林彈雨中,董天知帶領警衛員一次次擊退日偽軍的瘋狂進攻。每一次槍聲響起,都是對侵略者的無畏回擊;每一次陣地堅守,都是對大部隊轉移時間的竭力爭取。當90余名日偽軍倒在陣地前時,大部隊已順利撤出包圍圈,而他們的陣地早已成了一片火海。

          突圍的時刻到來,一顆子彈穿透了董天知的左臂,鮮血瞬間染紅了軍裝。但他依舊揮舞著武器與戰士們一同奮勇沖殺,與敵人展開白刃肉搏。寒光閃爍的刺刀間,他憑著一股狠勁斃敵數人。然而,更多的子彈襲來,終究讓這位硬漢轟然倒下,那片浸染鮮血的土地,成了他們用生命鑄就的豐碑。

          董天知時年29歲,可謂“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他是“百團大戰”中犧牲的八路軍最高級別將領。時任中共中央北方局書記的楊尚昆為他題寫挽聯:“英氣橫貫比干嶺,壯志常存鴨綠江”。山西犧盟總會在悼詞中稱贊他“是最優秀的犧盟領導者,是最優秀的青年模范,是最優秀的青年軍事干部”。

          在董將軍犧牲一年后,山西軍民用100石小米的資金,為董天知將軍立起了一座高大的紀念碑。碑身高達9米,墓座正中有一塊巨型方石,四面刻有碑文,下面為七級臺階堆砌而成。

          當地民眾還用山西民歌沁水謠調填詞,寫成《悼念董政委》歌曲,傳唱于決死三縱隊和晉東南廣大干群中。

          莫悲哀,莫傷心,

          要學董政委堅決抗戰的英勇精神,

          哪怕它戰地荊棘路難行,

          哎喲喲,堅持持久戰沖破黑暗是光明!

          記者 姚輝常 文/圖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

          分享到: 編輯:周愛巧 統籌:曹杰

          相關新聞

          www.uuyouji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