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6birc"></track><option id="6birc"></option>
    <samp id="6birc"></samp>
  1. <samp id="6birc"></samp>
    1. <b id="6birc"><ins id="6birc"><ruby id="6birc"></ruby></ins></b>

    2. <tbody id="6birc"></tbody>
    3. <samp id="6birc"></samp>

        <progress id="6birc"><bdo id="6birc"></bdo></progress>

          <tbody id="6birc"></tbody>
        1. 社區來了“合伙人” 激活基層治理新動能

          2025-07-22 來源: 鄭州晚報 鄭州客戶端官方網站 分享到:

          代書胡同社區夜校,居民在學習太極拳

          新鄭路社區,孩子們在學習繪畫

          中午把孩子放在社區午托班,晚上到社區夜校學習舞蹈,下樓就能健身,吃飯去社區食堂,買菜、理發、修補衣物就到社區的便民服務點……如今在鄭州,社區“合伙人”已遍地開花,社區治理更高效,居民生活更便利。

          社區“合伙人”是指在黨建引領下,由多元主體(如企業、社會組織、居民等)通過資源整合與服務協作,共同參與社區治理的創新模式。近年來,鄭州積極探索社區“合伙人”模式,擴大基層治理“朋友圈”,激活基層治理新動能,共繪了一幅基層治理新圖景。

          創新機制 盤活社區資源

          暑期,管城區隴海馬路街道新鄭路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二樓,每天都有很多孩子來這里寫作業、看書,有些還在這里上繪畫課、書法課等。今年7月初,新鄭路社區利用黨群服務中心二樓閑置空間,引入神墨教育,開設繪畫、書法、口才等藝術教育課程,同時也提供公益托管服務,不少家長將孩子送來托管或體驗藝術課程。

          “我們社區有21個小區、1971戶,附近有多所小學和幼兒園,很多家庭都有孩子托管或藝術教育方面的需求。”新鄭路社區黨委書記李書真說,社區引入神墨教育這樣的“合伙人”,既盤活了社區閑置資源,又滿足了居民需求,對教育機構來說也有豐富的生源,社區、居民、企業,可以說是三方共贏。

          今年4月,鄭州市委社會工作部、鄭州市紀委監委、鄭州市委組織部、鄭州慈善總會聯合印發《關于引入“合伙人”參與運營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實施意見(試行)》,提出以居民需求為導向,以便民利民服務、志愿服務為主要內容,采取“公益+低償+市場”的運營模式,引入“合伙人”參與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運營,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基層治理共同體。

          以場地換資源,以空間換服務。目前在鄭州,很多社區都已引入“合伙人”。管城區北下街街道代書胡同社區引入第三方機構,在黨群服務中心閑置空間打造社區夜校,面向全年齡段居民開設音樂、舞蹈、書法等課程;二七區大學路街道嵩山社區將黨群服務中心2000余平方米的閑置空間改造為運營場所,引入書店、家政公司等,極大方便了居民生活。

          社區提供場地,“合伙人”注入資金,也讓社區增強了“自我造血”能力。在很多社區,都建立了社區發展治理基金,“合伙人”將部分營收注入基金,這些錢被用于社區公益事業、惠民服務、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等,推動了社區可持續發展。

          精準服務 解決民眾需求

          “以前中午得接孩子回家,又得做飯,吃完飯還得送孩子去學校,天天弄得手忙腳亂,現在社區有了午托班,中午就把孩子放在社區午托班,既方便又放心。”二七區嵩山路街道雅居社區居民李女士說,自從社區引入午托服務機構,解決了許多像他們這樣家庭的一大難事。

          “社區引入‘合伙人’,要聚焦居民‘急難愁盼’。”鄭州市委社會工作部相關負責人說,引入什么樣的“合伙人”,社區廣泛征集居民意見,整理出居民的需求清單,根據居民需求挖掘優質資源,對接相關企業、機構或組織,最后引入貼合居民實際需要的“合伙人”,整個過程運用“一征三議兩公開”工作法。

          管城區隴海馬路街道新鄭路社區工作人員在走訪中了解到,社區很多大齡青年面臨工作壓力大、社交圈窄、婚戀難等問題,在廣泛征求居民意見建議后,社區黨組織積極對接各方資源,聯合“愛在鄭州”交友俱樂部,在南關八號文創園推出“愛在隴海、匯聚良緣”青年人才聯誼交友項目,以“黨建+婚戀服務”模式精準服務青年群體。目前,該社區已舉辦3場相親交友活動,參加人數達千人,并成功撮合多對青年。

          惠濟區大河路街道天河社區引入便民“縫衣舍”,管城區北下街街道代書胡同社區動員轄區理發師成為“合伙人”,在社區內提供5元理發服務,并為高齡、失能老人提供上門服務。從養老托育到青年婚戀,從健康服務到家政服務,再到裁縫、維修、理發、健身、閱讀、買菜等居民生活中的小事,社區“合伙人”精準對接居民需求,把居民的“需求清單”變為“幸福賬單”。

          帶動就業 促進居民增收

          走進管城區北下街街道代書胡同社區的錢老師工作室,一個個用毛線鉤織的手工藝品精致好看,團扇、小黃人、小熊、小燈籠、玫瑰花……豐富多彩,琳瑯滿目。幾名居民正在錢老師的指導下,進行手工藝品制作。

          錢老師就是代書胡同社區居民錢艷麗,她雖身有殘疾,但憑借自己的鉤織技藝,在社區支持下,創立了工作室,并成為一名社區“合伙人”。錢艷麗定期舉辦培訓課程,教授一些居民手工藝品的制作,從而帶動了社區很多殘障人士、待業者的就業。“我們工作室現在訂單量很大,很多居民靠編織手工藝品增加了收入。”錢艷麗說。

          像錢老師工作室這樣的“合伙人”在鄭州很多社區都有,他們通過技能培訓帶動社區居民就業增收。惠濟區大河路街道天河社區的澄泥硯工作室幫助殘障人士掌握澄泥硯制作等技能,二七區福華街街道鐵道家園社區與面部彩繪社會組織合作,為眾多家庭婦女提供靈活就業機會。中原區三官廟街道紡機社區支持開設盲人推拿館,吸納視障人員就業。

          一些企業、商戶等“合伙人”進入社區,在為居民提供優質服務的同時,也帶來了工作崗位,促進了社區居民的就近就業。

          多元合伙 激活治理細胞

          社區“合伙人”打破了傳統的資源壁壘,整合各方資源,構建了多元協同的社區治理共同體,讓社區治理從“單打獨斗”走向“合伙共治”。

          二七區大學路街道嵩山社區推出了“網格合伙人”“青春合伙人”“物業合伙人”“近鄰合伙人”四大項目,整合網格長、社會組織、大學生、企業、商戶、志愿者等各方力量共同參與社會治理。

          “我們把轄區26家商戶吸納為‘網格合伙人’,吸納鄭州大學、河南財政金融學院等院校學生成為‘青春合伙人’,推動物業公司、網格長、志愿者組成‘物業合伙人’,吸納26家社會組織組建‘近鄰合伙人’團隊,各方協力,解決了社區不少難題,形成了多元共治的良好局面。”嵩山社區黨委書記張蔓說。

          而在二七區五里堡街道防空兵社區,社區聯合轄區公共單位,推出“民生直通車”掌上意見箱,居民只需在網格群“一鍵操作”,即可進行在線咨詢辦事流程、提交訴求建議等,社區、公共單位和物業即時接收信息,實現“秒級響應”。社區、物業以及公共單位,多方協同,讓居民的訴求和問題得到更高效的回應和落實。

          “社區發展好了,商戶才有更好的經營環境,居民生活也才會更加幸福,因此,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參與社區治理,為社區更加美好盡自己的一份力量。”中牟新區廣惠街街道綠城社區商戶高寶梅經營服裝店近30年,她主動響應社區“合伙人”計劃,積極參與社區治理,將自己的店鋪升級為社區服務驛站,免費為居民提供衣物修補、熨燙等服務,并組織店內員工成立志愿服務隊,為社區困難家庭免費定制衣物,冬季為戶外工作者捐贈御寒衣物。同時,她把店鋪作為社區宣傳點,協助社區宣傳黨和政府政策、推廣公益活動等。

          當企業、商戶、社會組織、居民等成為社區共治的力量,治理的“細胞”就被真正激活,從而使公共服務更多元、社情民意更通暢、鄰里關系更融洽、社區治理更高效。而今在鄭州,社區“合伙人”正以星火燎原之勢,在共建共享中譜寫著基層治理新篇章。

          本報記者 李宇航 文/圖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

          分享到: 編輯:劉瀟瀟 統籌:曹杰

          相關新聞

          www.uuyouji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