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東新區智慧島
宇通出口中亞市場的第10000臺車輛正式下線
鄭州鯤鵬軟件小鎮項目
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勝。
中鐵裝備以自主創新突破盾構機主軸承等“卡脖子”技術,蟬聯全球銷量冠軍;宇通前瞻布局氫燃料商用車和智能駕駛賽道,以“智慧交通”領跑新質生產力……
6月26日,宇通再次迎來高光時刻,宇通出口中亞市場的第10000臺車輛在宇通新能源廠區正式下線,截至目前,宇通新能源商用車累計推廣超23萬輛,產品批量遠銷至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制造、鄭州力量。
行走在奮斗不息、前進不止的征程上,鄭州科技創新的步伐也從未停止,始終將創新作為城市發展的核心引擎。
聚力培育高能級創新平臺
2025年鄭州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強化創新驅動,以科技創新塑造發展新優勢,堅定走好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之路,持續打造創新平臺矩陣。
創新平臺因何如此重要?
回顧今年科技熱點,“行者二號”人形機器人斬獲北京亦莊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季軍,而“6·18”期間,這個“科技網紅”在京東商城被下單的瞬間,完成了從鄭州實驗室到全球市場的跨越。
這一標志性事件背后,是鄭州以高能級創新平臺為支點,撬動區域創新生態質變的生動實踐。
科技創新平臺是培育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企業,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載體和加速器。高臺起勢,則推動更多科創要素加速集聚。
數據顯示,中原科技城已布局建設科學裝置2個、國家級科研平臺35個、省實驗室和產業技術研究院11家,一流大學(鄭州)研究院4家,培育科技型企業1339家、高新技術企業661家、科創企業26200家,河南乃至鄭州的科技創新策源地作用日益凸顯。
與此同時,鄭州的利好政策也向建設創新平臺傾斜。今年3月,鄭州啟動高能級科技創新平臺獎補申報,最高可達1000萬元,推動建設一流創新平臺,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積極融入國家科技戰略力量體系。
中原量子谷一期投用,省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中心揭牌,中原之光超短超強激光平臺主體完工。重組新建全國重點實驗室7家,新增省實驗室6家、總數18家,99家省重點實驗室實現重組,研發平臺達到5890家。累計簽約一流大學鄭州研究院8家,龍頭企業產業研究院達到17家……創新動能起勢躍升,科技創新已成為鄭州高質量發展的主旋律、最強音。
打通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
從實驗室到生產鏈,科技成果轉化是人才“心血”走向市場,創造價值,是釋放人才活力、推動創新發展的關鍵環節。
如何能夠使得科技成果精準對接產業前沿需求?科學技術怎樣才能加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產業技術研究院是創新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是項目落地、研究成果變產品的“催化劑”。
截至目前,鄭州市已引進8家一流大學、8家科研機構建設鄭州研究院,已聚集科研人員1300余人,培養研究生2200余人,先后承擔、參與國家級項目50余項,取得各類知識產權900余件,累計服務企業1600余家(次),引進孵化企業約80家。
“今天就是先來探探路,只靠傳統產業也不行,公司也要升級改造延伸產業鏈。”上半年5月,市科技局組織的“科創鄭州·共創未來”系列活動,以民營企業進院所形式鏈接起科研和市場,助推科技成果轉化。匯源電氣有限公司的劉興華首次走進哈工大鄭州研究院,他希望通過這次搭建的院企合作高效對接平臺,為企業轉型升級找到新動力。
近年來,中原科技城在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這條路上也持續發力。截至目前,中原科技城已獲批省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重大平臺,集聚各類成果轉化孵化服務機構(平臺)69 家,近兩年技術合同成交額高達223.38億元,科技成果轉化步入“快車道”。
中原科技城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政策體系,構建科技成果轉化鏈,建立科技成果聯合挖掘機制,帶動科技成果“走出來”。今年以來,省科學院、哈工大鄭州研究院、北理工鄭州研究院等高能級創新平臺梳理科技成果140余項,其中27項科技成果已完成轉化,21項成果正在進行轉化。
“我們將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能,深化‘一院一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對接活動,充分發揮一流大學(科研機構)鄭州研究院的科研優勢,支持研究院與民營企業共建聯合創新中心,推動更多優質項目在鄭轉化落地,為區域創新發展注入強勁動力。”鄭州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加快集聚一流人才
人才是第一資源,更是創新的源泉。
帶著對人才的渴望與尊重,鄭州以“鄭聚英才計劃”為牽引,瞄準現代化產業體系和培育新質生產力需求,在引、育、用、留人才上發力,全力打造讓人才向往、融入、扎根的“一方沃土”。
2025年鄭州招才引智創新發展大會上,鄭州發布新版產業骨干人才需求指導目錄,涵蓋了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汽車及零部件、新材料等20個重點產業的527個急需緊缺崗位,為產業發展指明人才引育方向。
近年來,鄭州市積極落實人才引進政策,通過“一事一議”引進頂尖人才、加快集聚一流領軍人才、大力吸引儲備青年人才等舉措,招引院士等頂尖人才15人、總數達96人,累計引育高層次人才1566人,3年累計來鄭留鄭大學生等青年人才超72萬人。
為讓人才在鄭安身安心、安居樂業,鄭州堅持以人才需求為導向,提供住房、教育、醫療等全周期全方位服務。辦好人才服務“暖心事”,實現 33 個人才事項 “不見面、網上辦”;實施人才安居 “好工程”,高標準籌建人才公寓網上最快60秒審批,目前已配租20批、5.9萬套(間)。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2025年,鄭州市將實行高層次人才認定“常態化+承諾制+容缺辦”,鼓勵校企共建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引育創新創業團隊50個,支持優秀青年人才項目60個以上,爭創國家吸引集聚人才平臺。
未來,隨著一流大學鄭州研究院建設推進,在推動省會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同時,將吸引更多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加盟,也讓鄭州日益成為各類人才近悅遠來的“強磁場”。
鄭州步履不停、持續發力。如今,這座城市正以開放包容的人才政策廣納賢才,以活力迸發的發展平臺承載創新,以一流創新生態厚植沃土,加速推進國家中心城市與人才高地的建設進程。
本報記者 劉盼盼/文 馬健 王秀清/圖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