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上旬,河南登封持續降雨,少林寺因某博主發帖“無處避雨”陷入輿論風波。
通過采訪,頂端新聞還原事實:寺內每座殿宇均有寬敞廊檐,完全可以容納當時的客流避雨;僧人主動邀請游客進入練功房、達摩祖師殿躲雨,分發供果、雨衣;屋內避雨人多時,僧人還主動站在殿外。
前有“少林寺30名僧人集體辭職”謠言,后有“避雨風波”,碎片化傳播時代,部分自媒體為追逐流量斷章取義,成為網絡戾氣制造商,真相淪為犧牲品,讓少林寺頻遭流言“風雨”。頂端新聞評論員呼吁,莫讓少林寺成為流量靶場,請不要再以偏概全地“消費”古剎了。
回望少林寺千年歲月長卷,其“喧囂中墨守本心,風雨里敞開懷抱”的胸襟早已融入血脈。隋唐亂世,十三棍僧曾以血肉之軀護衛唐王;抗戰時期,少林寺敞開山門收容流民。這座千年古剎從來心懷慈悲,在歷史長河中堅守“普度眾生”的千年使命。
誠然,旅途中難免有“意外”,古老廟宇面臨旅游高峰、暴雨突襲,服務或許難言盡善盡美,但僧人開殿門,只為給來自天南海北的游客片刻遮護,“風雨同舟”“渡人渡己”的少林精神處處體現在待客細節里。它展開懷抱,向塵世過客留下中原大地最實在的溫情。
防止網絡戾氣,還需內外兼修。近年來,相關部門已展開有效行動,著力蕩平這股戾氣,打造清朗的網絡環境。公眾要牢記“兼聽則明”,莫要以偏概全。雙管齊下,才能遏制網絡戾氣的滋長和擴散。
風雨無常,本是世間常態。一千多年來,風雨不斷的少林寺不忘為他人撐傘,寬厚的屋檐始終如一,庇護著匆匆旅人。風雨中的小小波瀾,蕩不動千年少林靜水深流般的那股定力。
千年古寺,突遇驟雨。豈曰無衣?與子同裳!最慈悲的場景,少林寺不會缺席。
頂端新聞評論員 楊曉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