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蝸毛細胞死一個少一個”, 聽力損傷悄無聲息且不可逆?近日,一段“長期戴耳機傷害耳蝸”的視頻在網上火起來,這讓經常喜歡塞著耳機聽歌、接打電話的張紹軍(化名)心里有了幾分畏懼。那么,這種說法是真的嗎?怎樣佩戴耳機才安全?今天,來聽聽醫生和相關專家如何說。
緣起:生活習慣中的聽力危機
跟張紹軍一樣擔心的還有李女士和高先生,二人都是30歲出頭。李女士說:“我經常在出門逛街、坐車,怕吵著別人,也怕別人吵著自己,戴上耳機聽音樂是必備的選擇,而且晚上也是塞著耳機聽著睡覺,一天戴耳機時間最長2小時左右。”高先生是單位的主管,他說:“在公司,電話會議是家常便飯,戴耳機經常在1個小時以上,有時候在晨跑路上、上班途中都會戴上耳機,外面噪聲大不自覺地就把音量開大了。”
他們開始并未注意到自己的聽力在逐漸下降。起初,他們發現需要將電視或音樂的音量調得更大才能聽清楚。隨后,出現頻繁詢問對話內容和對高頻聲音不敏感的情況。
經過詳細的聽力測試和耳科檢查,醫生確定他們的聽力問題主要由耳蝸損傷導致。長時間的高強度聲波刺激對耳蝸的微細毛細胞造成了不可逆的損傷。
在日常接診中,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一病區副主任醫師朱曉鳳表示,接診耳部患者中長期佩戴耳機后耳鳴、耳聾的患者呈逐年增加趨勢,大多是年輕人、中年人,其中年輕人偏多些,有些人運動的時候也戴耳機,有的人睡眠不好,喜歡聽書聽著聽著睡著了那種。
那么,長期配戴耳機后會有哪些表現呢?朱曉鳳說,戴耳機時間長的話,可能會發生雙耳高頻聽力下降,“這種聽力下降病人往往感覺不到,呈隱匿性。有時候僅表現為耳鳴、聽覺過敏,來醫院一看,純音測聽顯示高頻有聽力下降。”
研究表明,長期連續聽85分貝(dB)以上的聲音,將可對聽力產生永久性損害。許多常見的耳機音量可輕易超過這一閾值。因此,長時間使用耳機,尤其是在高音量下,極大地增加了聽力受損的風險。
除了音量,使用耳機的時間長度和頻率也是聽力損傷的重要因素,朱曉鳳說,長時間不間斷地使用耳機,尤其是在睡前佩戴,容易戴著耳機入睡,會對耳朵造成持續的聲損傷,導致耳鳴、聽力下降。
追問:為啥耳朵會這么嬌貴?
人的耳朵為啥這么嬌貴?我們需要搞清楚耳朵的結構。人的耳朵分為外耳、中耳和內耳,聲音從外到內會經過外耳收集、中耳傳導,再到內耳,激發感受聽覺的毛細胞釋放遞質,刺激到聽覺神經,經中樞傳導通路傳到大腦皮層,進而聽到聲音。
當音量過高時,耳蝸中的毛細胞,負責轉換聲波為電信號的聽覺感受器,造成毛細胞損傷和死亡。您可別小瞧這些毛細胞,它是非常嬌嫩和珍貴的,雖然數量上有1.5萬個左右,但卻是死一個少一個,一旦死亡后無法再生。長期暴露在高音量下,這些毛細胞無法自我修復,不可避免地影響耳蝸功能,最終導致聽力改變。
對于耳機聽時間長會損傷耳蝸毛細胞的說法?朱曉鳳說:“噪聲跟強度和時長有關系,而不是說我聽一次就死一次耳蝸細胞。”當你最喜歡的音樂、播客,或是那些讓您身臨其境的電影聲效,突然間變得模糊、遙遠,甚至完全消失。很可能就是早期聽力損傷的表現。若出現耳內持續嗡鳴(耳鳴)、對高頻聲音(如門鈴聲、鳥叫聲)不敏感、日常對話中頻繁要求他人重復說話內容等癥狀,就需及時就醫了。因為聽力損傷往往是悄無聲息,且不可逆的。一旦受損,助聽器或人工耳蝸,也只能是補償手段,而非完美替代。
提醒:遵循“3個60”原則減少聽力損傷
其實生活中,很多時候只要我們合理使用耳機不會直接導致聽力損傷,但錯誤的使用習慣是主要誘因。長時間或高音量使用耳機會導致聽力受損,主要與音量大小、使用時長、耳機類型等因素有關。
一般來說,耳機音量超過85分貝(約等于嘈雜街道的噪音)且持續超過1小時,可能損傷內耳毛細胞。長期暴露在高音量環境中,會導致噪聲性聽力損失,表現為耳鳴、聽力下降等。例如,地鐵通勤時若需將音量調至掩蓋環境噪音,實際分貝可能超過100分貝,遠超安全閾值。
連續使用耳機超過60分鐘會令耳部疲勞,長時間壓迫耳道還可能引發炎癥。朱曉鳳建議,在享受音樂和聲效的同時,要遵循“3個60”原則,即音量不超過設備最大音量的60%、單次連續使用時間不超過60分鐘、周圍噪聲不超過60分貝的量。也就是每人每天戴耳機時間最長也就1個小時,且聽力分貝跟人說話的聲音大小差不多,周圍噪聲超過60分貝時,不建議佩戴耳機,以保護聽力。
耳機類型選擇不當也可能會對聽力有所損傷。特別是入耳式耳機封閉性強,易將聲波直接傳遞至耳膜,相同音量下對聽力壓力更大。相對來說,頭戴式或降噪耳機可通過物理隔音降低環境噪音,減少需要調高音量的場景,更安全一些。
那么,如何控制音量和時間?建議使用手機自帶的“音量安全檢測”功能(部分手機支持),或通過分貝檢測APP監控音量。
優先選擇降噪耳機,主動降噪功能可減少外部噪音干擾,幫助維持較低音量。在健身房、車站等噪音大的場所,盡量用耳塞隔絕環境音,而非通過調高耳機音量掩蓋噪音。還要定期清潔耳機,避免細菌滋生引發外耳道炎;避免與他人共用耳機,減少感染風險。
支招:如何兼顧娛樂需求與聽力保護
在這個數字化時代,耳機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可以通過控制音量、縮短使用時間、選擇合適的設備,兼顧娛樂需求與聽力保護。朱曉鳳建議這些實用的預防措施和治療方式不妨試一下:合理控制音量:耳機音量不超過設備最大音量的60%,每次使用不超過60分鐘。盡可能在安靜環境中使用耳機,以減少需要提高音量的需求。
選擇合適的耳機:盡可能選擇覆蓋耳朵的耳機,減少外界噪聲干擾。
定期休息:每聽30分鐘,休息至少5分鐘。在長時間使用耳機后,讓耳朵有充分的休息時間。
聽力檢查:建議每年進行聽力檢查,尤其是高頻使用者。即使沒有明顯的聽力問題,也建議定期進行專業聽力檢查。這有助于及早發現任何潛在的聽力問題,并采取相應措施。
防護建議:優先選擇外放模式;清潔耳機防細菌感染;若出現耳鳴或耳悶,需盡早就醫以免永久損傷。
記者 魯燕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