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6birc"></track><option id="6birc"></option>
    <samp id="6birc"></samp>
  1. <samp id="6birc"></samp>
    1. <b id="6birc"><ins id="6birc"><ruby id="6birc"></ruby></ins></b>

    2. <tbody id="6birc"></tbody>
    3. <samp id="6birc"></samp>

        <progress id="6birc"><bdo id="6birc"></bdo></progress>

          <tbody id="6birc"></tbody>
        1. 《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 一場為了流量杜撰的文字鬧劇

          2019-01-30 來源:綜合 分享到:

          昨天,咪蒙旗下公眾號一篇名為《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主要描寫了一位寒門出身的優秀同學,高考考了市理科狀元,大學期間辛勞打工為妹妹攢錢讀大學但因胃癌去世,同時有文章作者對理想、親情友情和社會的深入思考。

          該文隨后被質疑是“造假杜撰”,引發圈內人士討伐。今日早間,該文已被封禁。

          對此,小編綜合了幾條由網友慧眼發現的閱讀重點:

          1、已知:主人公13年高考,高中看過《靈魂擺渡》,而《靈魂擺渡》14年才上線。

          結論:講述這個故事的匿名姑娘復讀了一年。

          2、已知:主人公“出身社會進入職場兩年”,可就算17年畢業,也才剛勉強一年半算兩年?

          結論:講述這個故事的匿名姑娘在一個平均分643的班里復讀了一年后,靠著自己的努力……讀了個專科?

          3、已知:文中提到“周有擇”像個在接受諾貝爾獎的數學家,而諾貝爾未設立數學獎。

          結論:微信公眾號的溫情可以改變潮水的力量,包括諾貝爾獎項……

          4、已知:均為化名,一切都為真實信息,周有擇以693分的總分拿下了市理科狀元,而2013年四川省的理科高考各市最高分為707分,且不存在有693分的考生。

          結論:收起你的疑問,要相信愛的馬賽克處理。

          綜上,網劇和網絡小說毒害青少年!

          就算只讀了專科

          也可以和投資人談笑風生

          諾貝爾真的有了數學獎

          匿名等于真實

          致懷疑的網友:

          你無情(瞎說)

          你無理取鬧(什么)

          你沒有少年心(大實話)!

          --網友有話說--

          從流量意義上說,這確實是一篇好文章。發出來幾個小時就閱讀10w+,好看3w+,粗略估計幾百萬點擊輕松到手。然而只要冷靜一下,就會發現事情不對。為什么不對呢?

          太完美的故事不要信

          這個故事太完美了。一個寒門子弟逆襲成為高考狀元,最終又被厄運擊倒。而作者——據文中描述是一個工作兩年就小有成就(住大悅城附近10000一個月房租的一居室)、出入上流社會(40多歲的投資人會單獨跟她吃飯),而且顯然還很有外貌資本的女生,一個物質社會成功樣本——從他的死亡中獲得醒悟,重新審視和批判自己以及世俗社會。

          這個設定太符合戲劇需要了,好似一個有男女主角的影視作品的經典結構。

          男主線:逆境-成長-打破逆境-更大的困境-堅持-犧牲;

          女主線:田園牧歌-沉淪-被男主犧牲所感化-重新做人。

          就連其中的反派需要表現為反派的時候,都如此臉譜化,在悼念同學的聚會上毫無節制地吹噓自己的社會地位。只能說,作者還是筆力和想象力過于稚嫩,只能編出一個如此過于夸張的情節來滿足抒情需要。

          另外還有一些細節上的bug

          比如,為什么死者生前經歷的那么多細節信息:打工一小時多少錢、銀行卡余額、拒絕公司領導要求“做假賬”等,來源都是聽同學朋友說?而那些“聽說”又過分詳細,詳細到恰好滿足敘述者煽情的需要?

          判斷一個信息是否可靠,最重要就是看信息來源。銀行卡余額多半只能來自家人;拒絕做假賬和拒絕做微商的信息,多半只能來自特別好的朋友。而這些重要的信息來源,文中全部概括為“聽說”,這就有十二分的可疑了。

          30日上午,阿里對于該文所言“畢業兩年升P7”一事發表聲明:熟歸熟,亂講一樣告你喲!并叮囑大家防咪防蒙防咪蒙……

          其實,每年春節前總會出現一兩篇胡編亂造的情緒文,它們有個共同特點,就是利用人們返鄉的時間點,來努力營造城鄉,貧富,性別之間的對立。并利用這些對立制造情緒爆點。

          但是匯總一下大家中學大學的同學聚會,基本上大概率的情況是,當年成績好的學生,現在過得都不算差。雖然也會有個體差異,但總體而言,學習好和發展好是正相關的。

          至此,我們可以斷定,《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是一個捏造的、無中生有的故事。它用非常巧妙的手法,玩弄了讀者的智商和感情,灑了一通雞湯,騙取了一大波流量。

          我們有什么辦法懲罰這樣的欺騙嗎?可能也沒有。小編只能給你如下建議:

          1、沒有明確信息來源的,不要相信;

          2、”我有一個朋友“這樣的故事,不要相信;

          3、試圖用一個完美的故事給你講人生道理的,不要相信;

          4、出自某些團隊之手,不要相信。

          分享到: 編輯:張瀟 統籌:安學軍

          相關新聞

          www.uuyoujizz.com